【关注】拿什么来填补部分职校生的“空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1-06 10:00:05


崇技尚能    济世立身

欢迎关注“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最近,北大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有关“空心病”的演讲稿相当风靡。在他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却感到内心空洞。北大精英竟有“空心病”,引发了众多讨论。


笔者记得几年前刚到一所高职院校当老师的时候,有时与班上的学生们聊天,类似于“不知道该干什么”“专科的文凭能有什么用”“研究生、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何况是大专生”这样的“无意义”更是四处弥漫。



当时,学校领导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题:如何引导学生们走出“迷茫”的困境?几年过去,在大学生普遍“迷茫”的难题还没有充分解决的情况下,“空心病”除了新鲜感,它所包裹的含义不过是在重蹈“迷茫”的覆辙。北大一些新生“空心病”的背后,更多的是个体想要挣脱整个社会对“优秀”人才固有的评价标准,最终是为了追求更大的人生意义。这种追问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借用一位北大学子对老师的回应:对“意义”的追问和质疑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职校生内心的“空心”恐怕与北大学生的“空心”则是天壤之别。按照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来看,北大学子再怎么说都是金字塔顶层的“成功者”。单是从媒体关注度来说,凡是跟“北大”相关的都会成为新闻焦点,而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职校生,他们是一群“无人在乎的失败者”——毕业文凭是最没有竞争力的,专科生的身份遭受各类用人单位的歧视,职业学校也被整个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要说大学生们“空心”,难道还有比职校生们更“空心”的吗?职校里所弥漫的这种“无意义”,其影响是极坏的,导致职校生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对“奋斗铸就成功”的普遍道理也失去了信心。


必须承认,职校生的“空心”也是亟须社会共同着力讨论的,在“中国制造”的强国战略下,职校生是金字塔层的基座,代表着技术型人才的未来,让职校生这个庞大的群体走出“空心”,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关乎的是整个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技术工人技能的提高。


其实,不被应试选拔所认可,并不代表人生就彻底陷入“阴霾”。前段时间,青鲁班(qingluban)公众号推荐了《从专科生到985博士生,我的成长与蜕变》一文,作者的经历算是专科生逆袭的一个样本,最后一段让笔者感触很深:“人生路漫长,站在人生的某个特定的节点上,我们经常会不知所措,甚至自我怀疑,担心这辈子就要这样庸碌无为,怀疑自己能否达到从未企及的高度;同时,人生其实也很短暂,时光易逝,光阴难回,要始终坚持在追求梦想的大路上,不害怕!不后悔!”


的确,职校生们的思想总会受到阅历和视野的局限,潜意识中也很容易给自己更多负面的暗示。这个时候,更需要学校教育、教师们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寻找到更多的积极意义。究竟拿什么引导学生适时走出“迷茫”?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专注于“一技之长”,或许才是良方。


从长远来看,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周期来看,取得成就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靠奋斗拼搏,并不完全由考试成绩决定,由专科读到博士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同样,在各个行业做到部门主管、靠技能点亮人生的职校生也不胜枚举。


无论如何,职业学校更需要营造一种积极的校园文化,重塑“奋斗改变人生”的实干信念,给学生心中埋下持续努力的种子。一方面,学校要提供各种展示才华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找到兴趣点,增强自信,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并和职业目标、规划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建构目标和意义、自我提升和进步的内驱力,而不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直接放弃自我改变的努力。学校可以经常性地邀请“大国工匠”走进校园和学生面对面交流,邀请在各个行业取得成就的校友回到母校现身说法,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即使是选择职业学校,靠自己的拼搏进取,也可以取得人生的成就和辉煌。


应试选拔或许给了北大的“优等生们”一步登天的感觉,将他们直接推到了制高点,有了“一览众山小”的优势。但也应须知,人一生的职业发展、事业成功,不会一直都有捷径可循,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职校生要想赶超,不能急躁,唯有靠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甚至要立志用一辈子的努力不断地向金字塔层的高峰攀登。要相信,在这个漫长的攀登过程中,成熟、健康和自信的心智,可以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人生的目标、意义是要主动去探寻和建立的,务必要让职校生坚定信念,在自己选择的行业领域内,用不惧困难的坚持,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来源丨中国青年报

gsgy09376283142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