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牧歌”嘹亮响彻陇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21 13:04:36

时下,行走在陇原大地,一座座现代化养殖场遍地开花,牛壮猪肥、鸡羊成群;一座座集畜禽屠宰、加工、排酸、冷藏于一身的工厂,机器不停运转;一个个农家乐、牧家乐、餐饮店,“东乡手抓”“靖远羊羔肉”卖得火热……这一切无不彰显着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省畜牧业已从家庭副业转变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牧民主要的脱贫致富渠道,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十二五”以来,以我省第十二次为分水岭,全省畜牧业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草食畜牧业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立,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社会有效供给、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统计显示,2015年末,全省牛、羊、猪、鸡存栏分别达到517.53万头、2096.73万只、666.06万头、3898.1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92.75万头、1339.29万只、747.26万头和3816.60万只;牛羊产业产值达到147.7亿元,比“十二五”初增长56.6%,牛羊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9%;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85.8亿元,其中牛羊产业增加值占57%。甘肃草食畜牧业步入提质、增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旱作农业带动“牛羊经济”


广河县庄禾集镇司家坪村因干旱,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然而这两年,地头上悄悄兴起的新变化却让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到了家。村支书李德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全村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0亩,亩均产量1000公斤,亩均增收200元,仅此一项为全村增收10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同时,用双垄玉米秸秆规模养羊、养牛,带动农户年收入两三万元,比外面打工强。

甘谷县安远镇王马村村民王效忠种植玉米积累了大量的秸秆,他将玉米秸秆通过青贮,养了30只羊,既解决了每年11月至来年4月枯草期的饲草问题,又用羊粪作沼气原料,解决了燃料问题,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防止玉米病虫害,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每年仅此一项节省煤、化肥、农药等开支2000多元。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省充分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与牛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出“青贮银行、青贮合作社、代贮、揉丝打捆”等秸秆加工利用模式,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9.6%,推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山区农民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原料,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龙头企业引领转型跨越


在我省草食畜牧业华丽转身的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功不可没。如今,龙头企业引领下的畜牧业全产业链,使过去的单独分户饲养,向集约化、合作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变。全省建成养殖龙头企业428家,肉类加工企业75家,乳品加工企业30个,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10家,饲料加工企业60家,畜禽交易市场53家。创建了“康美肉牛链式开发模式”“中天肉羊良种繁育与产业开发模式”和“正大生猪蛋鸡模式”,打造了“天祝白牦牛”“山丹羊肉”“民勤羊肉”等一批地方知名品牌,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70多万户。畜牧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5%以上。禁牧草原1亿亩,草畜平衡1.41亿亩。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2407万亩,比“十一五”末增长8.8%,建成草原围栏1.1亿亩。草食畜牧业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中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重要支柱产业,已从家庭副业转变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牧民主要的脱贫致富渠道,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