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鬼脸历史课·中国古代史Ⅱ》连载[120]

用最明白的话,讲你不明白的事

2016人人必读的历史扫盲课




第10章 三国鼎立——最稳莫过三条腿
第13节 出师未捷身先死

,应该说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面对诸多难题。比如,如何处理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好内部的矛盾,等等。


夷陵之战后,蜀汉与东吴联盟彻底破裂。孙权则乘战胜之威,封锁长江,支持益州境内的少数民族首领叛乱,并大肆封赏与蜀汉作对的敌对势力。诸葛亮为了使弱小的蜀国迅速恢复元气,以维持三国之间的均势,进而“恢复汉室”,决定认真实行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外接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治国方针。


公元223年十月,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企图重修旧好。邓芝见到孙权后,深入剖析联蜀抗魏的好处,使孙权放下心理包袱。孙权知道,就当时的国力而言,吴、蜀两家都不能单独与曹魏抗衡。而两国如果长期处于争斗状态,很容易给曹魏提供各个击破的机会。因此,尽管蜀汉与东吴在荆州之战与夷陵之战中结下了深仇大恨,但是双方都明白联盟对于各自生存的重要意义。于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蜀、吴两国终于重归于好。


蜀国的外部环境改善后,紧接着,诸葛亮又开始为内部问题忙活。


内修政理,发展经济,是蜀国在元气大伤后重新崛起的关键,也是联吴抗曹的基础。诸葛亮对此十分重视,为此,他采取了两方面的举措。


,诸葛亮针对自东汉以来“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病,严格实行法治,试图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和公正清明的社会。这个政府和社会的状态,用陈寿的话说,就是“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这话,是对诸葛亮治理下蜀国状况的描述,应该说诸葛亮是做到的了。因此,在诸葛亮执政期间,。


在经济上,诸葛亮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确定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其财”的方针,让农民安心务农殖谷;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专门征发了1200个壮丁对都江堰进行维护,以保障农业生产。除了农业,蜀国的兵器、农具制造、煮盐业和丝织业等都比较发达。据说铁匠蒲元曾根据诸葛亮的命令,铸造了3000把钢刀,锋利无比,能将装满铁珠的竹筒一刀砍断(史料是这么记载的,但我总感觉菜刀应该也可以),号称“神刀”。益州很多地方都产井盐,临邛的盐井工人为提高产量,已经普遍使用天然气去熬盐。诸葛亮特别重视丝织业,尤其是蜀锦的生产。蜀锦在三国中负有盛名,远销吴、魏,成为蜀汉财政的主要来源。蜀锦的主要产地是成都,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亡时,国库尚有锦、绮、綵、绢各20万匹,蜀汉丝织业的发达可见一般。


就这样,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汉的社会经济比东汉时有所发展,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这为蜀汉大规模的用兵提供了物质条件。


诸葛亮掌权期间,主要对两个地方用兵,一个是南中,一个是曹魏。


南中在蜀汉的南部,即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川南地区。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自东汉以来,,。蜀汉建立之初,,军事力量也不强大,南中叛乱迭起,。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稳定的后方,被迫对南中用兵。在战争中,诸葛亮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把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发挥到极致,很快平定了叛乱。著名的“七擒孟获”故事就发生于此。


诸葛亮平定南中,,而是采取间接管理方式,大量任命当地人为官(和今天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差不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如此,,比如孟获,后来就官至御史中丞。这种做法,有效地拉近了蜀汉与南中的联系,对维护蜀汉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搞好了内政,稳定了后方,又有了新盟友,诸葛亮便开始进行北伐。


北伐是对曹魏的进攻,因当时甘肃、陕西均属魏国,在蜀之北,为蜀攻魏的必经之道,故称北伐。诸葛亮一直抱定“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志向,所以北伐的最终目的是“兴复汉室”,而直接目的则是以攻为守,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借以图存。


诸葛亮从公元228年开始,到公元234年去世,共进行了6次北伐。这6次北伐中,诸葛亮其实仅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两次。第一次蜀军进攻祁山,祁山以北的天水、南定、安定三郡叛魏投降,关中大震。不过,在对魏将张郃的战斗中,由于诸葛亮错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结果在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遭到失败。三郡随即复失去,诸葛亮退回蜀中。


在之后几年中,诸葛亮又多次出兵伐魏,但几乎每次都因粮草供应困难而撤退。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准备比较充分,在此之前的三年间,诸葛亮就陆陆续续将大批粮草运往前线,做好了长期作战的打算。为了增加胜算,诸葛亮还与东吴约定同时举兵。同年二月,诸葛亮倾全国之力,率军10万进行北伐,一直将军队推进到距长安仅百余里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


魏军统帅司马懿,久经战场,老谋深算。他深知蜀军远来,利在速战,便继续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心中焦虑,百般挑战,甚至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子穿的衣服进行挑逗,但仍刺激不了司马懿战斗的神经。


这时,配合蜀军作战的吴军也出师不利,久攻合肥新城不下,战将孙泰被箭射死,吴军撤退。


吴军这次出兵虎头蛇尾,使得诸葛亮又是孤军奋战。诸葛亮身体本来就不好,见难以取胜,心中更加焦虑,终于在同年的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年仅54岁。


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关于北伐失败的原因,除了有双方力量悬殊,曹魏防守得当等因素,诸葛亮本人的问题也占据重要部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特点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军事才能中,治理军队的能力又好于用兵的能力。,却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所以,让他治国,绝对一流;让他治军,也没有问题。但是要说设奇谋、出奇兵,那就非他所长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除了不善于用兵(千万别拿《三国演义》中的桥段说事),诸葛亮的行政风格也并非美玉无瑕。熟悉诸葛亮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喜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本来没什么,然而,,就不太好了。因为一个人要是管得太细,,而且会大量消耗自己的精力,从而影响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决策。诸葛亮死后,,或许不是偶然。


而说到用人,诸葛亮也有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比如错用马谡。


马谡是诸葛亮铁杆兄弟马良的弟弟,有一些才器,颇有诸葛亮重视。但刘备对马谡却不看好,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满嘴跑火车,没有什么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听后当面点头,实际上并未在意。他不但重用马谡,还经常忙里偷闲和他作彻夜谈。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在取得陇右的胜利后,决定东进,与曹操大将张郃决战。诸葛亮没有起用有作战经验的魏延等人,却相信马谡的夸夸其谈,任命他为先锋,结果在街亭遭到惨败。事后,诸葛亮虽然挥泪斩马谡,且自降三级,但始终没有走出失败的阴影,直至去世。

这就是诸葛亮,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廉洁奉公,谦虚谨慎,以身作则。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面一样,诸葛亮的优点也可能是他的缺点。只是后来随着诸葛亮走向神坛,他缺点的一面始终被压在下面,很少被人看见。


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走下神坛的诸葛亮。


你呢?




《鬼脸历史课》QQ交流群:155722125


长按二维码识别  即可查看往期连载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接下单!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