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岷州”绽新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2-06 07:28:56


 “风雅岷州”绽新姿

  ——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张德武

  岷县张家坪陶艺备受消费者青睐。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岁月中,岷县先民创造了大量绚丽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岷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更是一枝独秀。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近年来,在岷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文广系统的共同努力之下,岷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岷县在全面开展普查的基础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四项(二郎山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巴当舞、青苗会)、省级非遗项目十一项、市级非遗项目四十二项、县级非遗项目五十一项,申报并确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0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08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摸清家底,古老文化走出“深闺”

   洮岷花儿大奖赛成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

  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从2004年开始,岷县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了多层次的普查活动,普查覆盖全县18个乡镇,截至目前,共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大类67项,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100多条,挖掘并发现项目传承人500多人,调查共拍摄各类照片数万张,录像资料50多盘3000分钟,记录普查日志2.2万字,普查笔录5本11.8万字,征集民俗实物6大类834件,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12大类7万字,整理制作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域分布图12类64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从2012年开始,岷县又进行了岷县宝卷和岷县百名花儿歌手的专题调查。宝卷的调查范围涉及古岷州的大部分地区,共发现各类宝巻200多种400多部,拍摄原版宝卷照片6万多张,整理珍贵宝卷版本30多种。百名花儿歌手调查涵盖岷县十八个乡镇,调查摸底233人,笔录采访127人,摄像采访114人,录音9000多分钟,录像16盘960分钟,照片3900多张,采录花儿歌词2400多首。调查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歌手,目前已完成了20万字的调查实录的整理及127名重点歌手演唱曲谱的记录整理,为下一步出版《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奠定了基础。同时,岷县还将已故民俗研究专家宋志贤先生多年收集整理的长达4680多分钟音响资料(涉及花儿、号子、小调、岷州道情、贤书、曲子弹唱、宝卷曲、眉户、板胡独奏、部分群众歌曲等体裁类别)征集到县非遗中心,成为非遗中心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岷县古老而神秘的巴当舞表演。

  2014年,该县组织专家对县内传统武术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其中对岷县文武学校做了深入细致的专题调研。排摸到全县有武术拳种接近200种、拳师50多人。截至目前已调查拳种40多种,对8个传统武术拳师进行了调查,对30多种拳种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拍摄,为申报岷县成为“全国武术文化之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数次的跋山涉水,换来了岷县乡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如今,岷县把乡土文化与现代发展理念紧密结合,企图找到时尚和乡土的圆融。“走出去”与“引进来”在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中找到了契合点,古老的岷州文化在重新解读和构建中孕育出了蓬勃的发展活力。

  创新手段,非遗保护“薪火相传”

  

  岷县清水乡铜铝铸造产品逐步走向世界。

  “太神奇了!太美了!”2015年6月29日,前来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众多市民徜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中,不时发出阵阵感叹称赞。一件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岷县源远流长的历史,展现着岷县“非遗”的无穷魅力。

  岷县古老的织麻布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普查和保护工作量大面宽,困难重重,有些已面临断层。正如该县文化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所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薪火相传,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且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和归属。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和市场结合,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致使很多传统记忆慢慢被世人淡忘,这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瓶颈现象的原因。”因此,在抢救保护“非遗”的基础上,岷县通过构建整理加工、媒体宣传、民俗节庆、培训施教等平台,致力于普及推广工作。“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获得者景生魁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保护非遗要从娃娃抓起,要植根于民众的土壤,融进百姓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维系地方文化的脉络。”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岷县从2000年开始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五届花儿歌手大奖赛,发现了一大批年轻歌手,扩大了岷县花儿的影响力,而且岷县还利用一年一度的五月十七花儿会,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召开了甘肃省第五届花儿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二届花儿学术研讨会暨甘肃省第六届花儿学术研讨会。同时岷县县委、县政府还于2005年花儿会期间邀请中国民协和省内外及台湾口传文学学社的专家学者30多人对我县“十八位湫神祭典”活动和花儿会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考察。于2014年举办了巴当舞研讨会和洮砚研讨会,这些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岷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推动了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而且成果颇丰,主要有宋志贤、景生魁编著的《岷县民俗文化丛书》9种:包括《岷县民俗》《岷县方言》《岷县民间故事》《岷县民俗文化论文集》《岷县民间歌谣》《岷县民间歌曲》《岷县民间谚语》《岷县民间曲艺》《岷县曲艺戏曲民间器乐曲》、景生魁编著的《岷县民间故事》《西羌文化与洮岷花儿》《洮厔庐诗文戏曲集》、李璘的《乡音》《耕余集》《文史漫笔》《文苑拾英》《暮云集——文史晩谈》《闲斋漫语》、刘光裕的《三研斋随笔》(1-5集)、张润平的《岷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散论》、季绪才的《岷州爱情花儿精选》《岷州花儿选集》、马列主编的《岷州花儿》、包孝祖与季绪才合编的乡土教材《岷县花儿》《中国洮砚》及《岷县花儿》(小学版)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为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老神秘的岷县锁龙乡“青苗会”。

  搭建平台,岷州非遗走向世界

  为了全面推进岷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岷县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县文广局积极努力下,非遗保护的专门机构“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0年正式成立。自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工作人员将非遗普查的所有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国家、省、市、县五级名录体系建立数据库。先后编排花儿剧《血洒二郎山》和《巴当舞》并搬上舞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设立了《风雅岷州——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暨民俗实物展》和《绿石集萃——岷县精品洮砚展》,并免费向社会开放。成立了洮砚制作技艺传习所和花儿保护传习所,对洮砚艺人和花儿歌手进行了多次培训。同时积极扶持洮砚产业,岷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洮砚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洮砚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洮砚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的协调。并将传承人的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突破口与切入点,由县非遗中心与传承人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让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传习活动。同时岷县还依托乡土教材,开展了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组织了花儿专家与花儿歌手为同学们现场讲授花儿,同时在县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多次讲授了岷县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并利用每年的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进行系列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融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队伍中来,以增强大家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通过近年的努力,岷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出现了好的势头,比如岷县的花儿演唱,通过花儿歌手的努力,在以前未开唱山的二月二庙会开了花儿的唱山,在从未有花儿会的马烨仓花儿滩新开了花儿会,而且群众自发组织,在花儿的重点流行区梅川、中寨、西寨等乡镇连续举办花儿歌手大奖赛,为花儿的传播搭建了极好的平台。

  日前,由岷县文广局和甘肃时代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袂打造的五集纪录片《岷县花儿》开机,预计2017年制作完成,该片旨在用形象的电视语言全景式展现岷县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人文民俗和“洮岷花儿”的文化艺术魅力。

  岷县洮砚产业蓬勃发展。

  让传统文化搭上现代传媒的“快车”走向世界,可谓岷县对外整体宣传的系统工程,花儿、洮砚、巴当舞、岷县点心等一个个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个响亮的文化品牌,为岷县走出去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洮砚代表性传承人在雕刻洮砚作品。

  而在岷县洮砚传习所里,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洮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成德正向新一代“砚工”讲授着洮砚的历史和制作技艺,以及如何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在岷县,政府引导实施的文化品牌战略在民间形成了一股巨大合力,使得古老的民间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融合,迸发出勃勃生机。从民族文化工艺的持有者到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者,都在其间受益,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对岷县文化认同的外延,使得地方文化在市场的激励下得以传习。 “风雅岷州”呈现的多元文化视界和以文化为视角的多元发展路径,在岷县的发展历程中可圈可点。其形成的“文化波”,极大提升了岷县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来呵护这片文化的乡土,让岷州文化在山地间激荡悠远的光亮。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