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初:做一个清醒而开心的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21 14:41:42


写在前面

,感谢石楠师妹和郑涵师弟的采访,感谢编辑赵桂宁老师。纸质版发在了2016年12月15日的校报,,那个栏目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校友寻踪”。纸质版和网络版的名字都不太一样,我们统一修改为如今你看见的这个。


严复初,“艺名”严莫,甘肃人。我校2008级新闻系本科生,北京大学电影学硕士。在北大读研期间创办了曾发表多篇热文的公众号“小锄头”。现在,他加入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从事市场策划工作,业余从事新媒体运营策划、影视策划和剧本写作。最近,“小锄头”以众筹的方式出版了第一本书《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


采访的当天早上,严复初刚送朋友去机场后就赶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虽然寒风瑟瑟,他依旧是一件薄薄的卫衣。微胖的身材,利落的短发,浑厚的声音,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北汉子。

能尝试的都尝试了


“大学开学做自我介绍,差不多有一半人都说自己本来是可以考北大清华的。我是最后一个,我掏出一本《读者》,说我来自这里,因为《读者》办自甘肃。”中青院的生活,严复初历历在目。


“自我介绍完的那天晚上,我就拖着我爸说要复读。”严复初说起初到学校的感受,有一种自嘲。那时的严复初和父亲对中青院一无所知,到校后才找了一家网吧查学校的介绍。“我对父亲说,哇,这个学校好厉害啊。”可真正进入学校之后,他还是觉得跟理想中的大学有较大的差距。“原想着大学应很大,起码有一个很大的门,讲课的都是教授老头。来了后发现学校还没高中大,讲课的很多都是年轻小伙子。”

由于名字拼音的首字母是Y,在班名单上排名最后,所以分宿舍时他和5个公管系的同学分到了一起。“舍友都是公管的,所以我感觉没有融入新闻的环境中去。”平时在宿舍,,“觉得他们都是立志要当‘常委’的人,我慢慢被他们同化了。”他调侃道。

“起初我还会逃课,蛮随性的。” 大一大二时,严复初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梦想。“在大学我不是一个学习好的人,我一般就坐在后面几排,可老师总是爱点我名。”他笑道。“但我并没有把时间浪费掉,而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时的他,常常参加一些活动和听讲座。“每参加一次活动都会有所感悟,然后记录下来。我是从西北来的,北京的各色活动深深地吸引着我。”


当问及是否后悔当初的“不务正业”时,他坦然说道:“这是必须经历的事情,人应该不断成长。”在他看来,他的大学把能尝试的都尝试了,是自由自主的4年。在这里,他遇到了想要遇见的人,这些人改变了他,让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不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


大三的时候,有个同学要考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他邀上严复初一同去北大听课,原以为听经济类的课会很无聊,“我一去就迷上了。”当时整整一年他都和这个同学每周周末赶个大清早,坐公交去北大,“那种对思维的冲击甚至改变,让我很震撼,我觉得我真的该学点东西了。” 或许在那个时候,一颗强烈上进的种子在严复初心里埋下了。

毕业前,老师找了班上的3个同学在“中青人家”吃饭,其间,老师说你们当中一个可以考北大,一个可以考中传,对严复初说你可以考中青院。“我当时特别受不了,我说我要考北大,老师笑了笑,可能是他不想伤我自尊心吧。”

“目前我做过的最冒险的事就是考北大吧。因为只招3人,考完之后我才意识到赌得有点大。”考研那年的春节,严复初在家过得特别难熬,家中的3个哥哥都发展得不错,都不支持严复初的考研决定。当时父亲让他的哥哥们为他提点建议,“我的一个哥哥抽了两口烟说:‘先学会生存再学会生活。’当时听着很憋屈,不就是让人别考吗?!”严复初说到这里,情绪有些波动。“那个时候看父母的脸色才知道给他们出了难题,回京后压力很大,生怕考不上。”

“备考时有段时间单词背不下去了,就找了一份实习。那些网站栏目要我写吸引眼球的文章,尽是些偏大叔情色类的,让你受不了。”实习让严复初意识到工作前景的迷茫,他辞去实习岗之后,觉得自己要有发展,就得静下心来加倍努力。

“‘柳暗花明’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努力,靠的是态度和韧性。”当年严复初凭借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儿以比第2名高出近50分的笔试成绩获得了北大面试资格。

“北大高手如云,都深藏不露,我也比较清醒,去北大后就放下思想包袱,勉励自己就是来学习,来追求进步的。”他珍惜拥有的机会,把所有的机会变为成长的起点。

在他人眼中,严复初是一个勇于冒险的人,“我宁可失败也要尝试,不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

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


“文字、图片、视频、影像都是将要涉及的领域,我愿意做一个‘小锄头’,挖出有意思的内容与你分享。”这是“小锄头”微信公众号的自我介绍。

严复初最开始是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一些文字,周围朋友鼓励其文字应该让更多的人看见。于是,他在2013年6月20日画了个logo,注册了“小锄头”,此时他在北大读研究生二年级。“有一天,我穿过中关村的天桥去北大上课,天特别蓝,走到天桥中间的时候,突然觉得继续学下去无非就是知道更多的人名和电影名。”他回忆道。

当时微信的使用还不那么广泛,“我只想记录自己身边年轻人的故事,分享生活和自己的想法。”微信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讲述自己的故事,不煽情,也不铺排。

“小锄头”一向不求人关注,“我们的话只说给懂的人听”,在新媒体领域似乎坚持着其本有的清高。 “小锄头”的粉丝,来自不同的年龄段,工作在不同的领域里,生活在不同的城乡,“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但却“欣于所遇”。

在做公众号运营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严复初感叹道:“起初由于资金问题在微信推广方面出现了问题,现今看似状态好了许多,但是却很难再出经典,写出如以前那样掏心掏肺的文字,因此还需要继续学习。” 现在公众号拥有2万多关注者,很多同时期的公众号都放弃了,而“小锄头”却一直在坚持。这是“承蒙不弃”。

严复初希望自己能做出一部电影。专业理论的学习已不足以满足他对电影的热爱。他看了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书,很认同互联网的精神——分享、开放、透明。研二时他去上海参加了国际电影博览节,那时上海电影博物馆做了一个以互联网思维运营的空间,他解释道:“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互联网运营的空间很好,你可能很难有机会去看一场好的电影,但你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每周看几场好电影,还可以把一些相关的资料推荐给你,让你了解更多。”

严复初觉得当今社会商业的东西太多,文化的东西太缺,许多书店最大的利益却源于咖啡等商品的销售。他希望自己做出一个真正的文化创意空间,无关利益,让更多有想法的人参与其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例如写书,拍摄电影等。他也付诸了行动,“我们想把这3年的优质文字做成一本书。根据人群,事件,情感,时间轴来放置文字,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境任意翻看那个曾经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或者去了解的那群朋友的故事和对世界的见解。”从这个初衷出发,严复初从 “小锄头”中选出一些自己的文章,加上一群年轻人熬夜加班创作的作品,出了一本关于励志的书,书名叫《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我们把它献给‘小锄头’和它的朋友们,如果你打开,会听到一个坚定而赤诚的声音,叫做‘欣于所遇’。”

无论在哪儿,严复初都是一个行动者。“年轻人,一定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劲给使足了,做出来的东西会很漂亮。” 他称自己不能算是一个刻苦的人,但还算得上是一个勤奋的人。他虽然很忙,但每天都坚持阅读,充分利用所有琐碎的时间,即便是坐地铁的时间也不放过。他保持两三天就看一部电影,观影后即记下关键段落,写一篇相关文章。“你不努力就无法和别人交流。我不怕熬夜,罗永浩曾经说过:‘我们怕什么,年轻人都有两颗滚烫的肾。’我此时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一个地儿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他人来替代。”

无论是做“小锄头”、出书亦或是今后的电影拍摄,这个有想法、敢冒险的西北汉子,选择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努力做到最好。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对着更多的人说,我是如何做出伟大的电影或者成立一个更好的公司。”严复初的眼里闪着坚定的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