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长: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1 09:00:27

从2013年浙江商人金增敏在微博上出20万请温州瑞安市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开始,“环保局长”便被推至风头浪尖。一旦出现污染问题,无论是民众一致泄愤的对象,还是率先被问责的对象,必然是当地环保局长。

 

2008年,为破解环保行政中存在的种种难题,,国家环保总局如愿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级别的上升和权力的扩大一度被公众寄予厚望,而其发起的“环保风暴”的确也好评不少。


但我国的环保压力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有所缓解,不少地区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环保局长成为第一“替罪羊”。此前有媒体统计过,在官员道歉榜单中,环保局长出镜率是最高的。


一旦出现环境问题,为什么首先问责的必然是环保局长?相信不少人会说,“都说了是环境污染问题,当然而且必须问责环保局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答案也确实如此,环保局长被率先问责,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舆论压力,不过这种处理多数只是出于事件应对,很难说是一种责任认定。


“一般出现环境问题,都会首先问责环保部门。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正如一位环保领域资深人士所说,“只要出事,环保局长肯定是随时会受处分的,但一般的环境事件可能也就止步于处罚环保部门了”。


那么,事实上,地方环境污染事件只跟环保局长有关吗?大家是否还记得2015年那位基层环保局长的匿名信:“去年从外县调来了一位主要领导,上班第一天就私下找我谈话:从某个角度讲,你的政绩和我的政绩是冲突的,你若是敢影响我的政绩,我必……当然,兄弟你委屈几年,我必有厚报。”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肯定不止这么一位环保局长遭遇如此尴尬,像个受气的小媳妇,以一副悲情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至于原因,前面那位领导已经说了,“你的政绩和我的政绩是冲突的”。


环保局长与县委书记的政绩为何会产生冲突?原因也并不难想象。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官员”升迁难。一个地方的GDP增速每提高0.3%,主政官员的升职概率就会提高8%。基于此,一些县委书记不由自主地成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因为这些企业能给书记带来最直接的政绩。而主抓环境保护的环保局长,若想做出点成绩,就只能将污染企业关停、整改。对此,作为一把手的县委书记能同意吗?也正因如此,县委书记的政绩与环保局长的政绩就变得有点不可调和、甚至对立。


如此一来,环保局长不再抓污染,不再在乎百姓的绿水蓝天,而是变成了捍卫县委书记的政绩、保护污染企业利益的工具,地方的生态环境如何可想而知。而出现问题又会被第一时间问责,成为“背黑锅专员”。也难怪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领导无论多么优秀,只要到了环保部门,就意味着职业官员生涯的终结。


2014年12月17日,环保部主管的《中国环境报》刊发了一篇名为《谁来配强环保一把手?》的报道,作者是四川省环境保护厅曹小佳。文章显示:从全国情况来看,以省级环保厅局长的出口为例,统计显示近20年来,全国有99位环保厅局长先后卸任,其中真正意义官升一级、由正厅到副省的只有1位,仅相当于1%;26位转任其他部门或交流到地市,占26%;、、非政府组织等岗位继续工作,直至退休。环保干部几无上升空间。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清楚,环保局长作为主管环境保护的“一把手”,空气质量差、污染严重,的确难辞其咎。但通过上述分析,应该可以看出,环境污染真的不是环保局局长一个人的错,“说到底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在袒护这些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造就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尴尬,更造就了环保局长的尴尬。


如果市委书记和市长任期内的GDP增速比上一任高则升职概率也高,但如果他们任期内长期把钱花在民生和环保上,升职概率甚至是负值。这种挂钩GDP而不是挂钩民生的考核“规则”不改革,撤换再多的环保局长或许也无济于事。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省级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试点改革正式启动,终于要从理念落到实处,基层环保局长的尴尬处境,因此有望扭转。


当然,让基层环保局长硬起来,垂直管理只是其中一步,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种种措施,都在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凡是过去让环保部门依法履职却尴尬、不够“硬气”的地方都要改,而且要彻底地改。


精彩文章(点击蓝色可查看)

被指污水直排长江 湖北宜化陷入环境污染纠纷

中国最大的海洋污染事件现“马拉松式”索赔

秦海岩炮轰甘肃“弃风限电”:笑脸迎客,关门打狗,



新闻爆料、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国经营报微能源



声明:“中经微能源”所推送的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联系方式:请联系微信后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