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文物“马踏飞燕”踏的可能不是燕子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17 15:06:57

继承传统│关注当代│崇尚艺术│尊重手工



东汉 马踏飞燕(甘肃博物馆藏)


自古燕子的象征意义

燕子,不仅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形象也是在古代艺术品中经常出现燕子象征着多种意义。在商民族心目中,燕子是图腾、神鸟(“天命神玄鸟,降而生商”);在陈胜眼中,燕子只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之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而平民百姓则认为,燕子在家中筑巢,乃吉祥之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燕子的意象颇为丰富,或表达伤时惜春之情,或寄托相思、诉说离情,或感慨物是人非、国破家亡,或表达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杏林春燕”实则是一科举时代典故

相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燕子”意象而言,古代艺术品和工艺品中的燕子,不仅表现方式完全不同,其寓意也往往大不一样。有时候燕子只是一种表面的纹饰,而作品的内涵却与燕子无关。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碗

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画面是一株枝繁叶茂、花朵盛开的杏树,另有一对飞燕绕着杏树窃窃私语。此图虽名为“杏林春燕”,表面上看,似乎是表达春光之美好。实则不然,“杏林春燕”是一个科举时代的典故。在唐代,每年春季由尚书省礼部主持全国科考,举子及第后,还要通过吏部的考核才能任职,称为“铨试”或“关试”。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便在长安曲江杏园举行聚会,设宴游乐,称为“杏园宴”或“杏园探花宴”,后来这个场面在艺术品中演变为“杏林春燕”图。为何演变为“杏林春燕”?前面三字,“杏”与“幸”谐音,“杏林”象征有幸上榜者,“春”代表“春闱”,即春天举行的京城会试。以“燕”代“宴”,原因有三:一是燕子秋去春回,是春天的象征;二是“宴”与“燕”谐音;三是以“燕”代“宴”,在画面上更有诗情画意。陶瓷艺术品上的“杏林春燕”,多用于祝贺金榜题名,皇家瓷器上出现此图,则有开科取士、求贤若渴之意。


“海晏河清”和“玉燕投怀”都与燕子本义无关

在寓意“海晏河清”的吉祥图中,燕子的寓意也与燕子无关。《拾遗记》云:“黄河千年一清,清则圣人生于时也。”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诗曰:“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古人常用“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图主要有几种表现方式:一种由燕子、荷花、海棠花组成,以谐音构成寓意;一种由燕子、河水或海水组成,取“燕”与“晏”的谐音;另外还有一种是以大雁和江崖海水构图,取“雁”与“晏”的谐音。


清乾隆霁青金彩 “海晏河清”尊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清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原为圆明园内陈设,瓷尊以霁蓝釉为主,以白釉海燕作耳。霁蓝象征“河清”,“海燕”为“海晏”的谐音,观赏者读懂了这些意象,才能明白其寓意。

以燕子为题材的艺术品和工艺品,还有“玉燕投怀”等。“玉燕投怀”也是一幅吉祥图,在《史记·殷本纪》中,已有殷人祖先契的母亲,吞“玄鸟”卵而生契的记载。到五代时期,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梦玉燕投怀》又记载了另一件类似的“奇迹”:“(唐宰相)张说母梦有一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而有孕生说,果为宰相,其至贵之祥也。”后人便以此为题材,刻于各种房内物品上,以祝贺夫妇生贵子。所以,古代的床、柜、锁、匾额等,常出现“玉燕投怀”的画面或文字雕刻。


清 郎世宁 花鸟图册中的燕子


马蹄下踏的何物至今众说纷纭

“马踏飞燕”命名的由来

尽管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燕子的意象,但在唐以前的艺术品中,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玉器、陶瓷器等,却极少见到燕子的形象。大名鼎鼎的文物“马踏飞燕”,马所踏“飞燕”形象类似于燕子,但特征不明显,因此不能确定为燕子。这件文物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的一座汉墓,为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其造型是一匹急速飞驰的骏马,其前肢两蹄和后肢左蹄呈腾空状,后肢右蹄踩在一只飞鸟之上。1971年,郭沫若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把它命名为“马踏飞燕”。


马所踏之物到底是不是燕子

“马踏飞燕”的命名,近年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骏马右蹄所踩的并非燕子,而是隼、鹞、鹰、雕之类的猛禽。理由有二:一是形象不符。马蹄下的鸟尾呈楔形,而燕子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亦即人们熟知的“燕尾”,马蹄下的鸟尾并未呈现“燕尾”的形态,不能确定为“飞燕”。二是速度不符。虽然燕子的飞行速度看上去比麻雀、喜鹊、乌鸦等快,但比起骏马的奔跑速度还是略逊一筹,以飞行较慢的燕子衬托骏马的奔驰,显然不合情理。鸟类当中,金雕和游隼的飞行速度最快,汉代艺术品大气磅礴,艺术家要以飞鸟衬托千里马的雄姿,不会以小燕子为原型,而是以他们所熟知的隼、鹰、雕为原型,通过马踏猛禽这一极富想象力的造型,彰显大汉帝国的威武。




微信号:dangdaigongyi

商务合作:hf4588@163.com

联系我们:15630842411


长按二维码

关注【当代工艺】微信公众平台


继承传统│关注当代│崇尚艺术│尊重手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