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讽刺直男癌的电影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1-31 13:03:16

除了很多热门影片,这周还有一部小众文艺片《盛先生的花儿》在周五上映。影片立意比较接地气,属于那种人文关怀系的影片,由于影片题材以及两位主演(颜丙燕、王德顺)出色的表演,《盛先生的花儿》还在之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获得了最佳影片、新人导演、女主、女配四项大奖。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Mutt,则是为你介绍这部影片,如果你恰好也对这类题材感兴趣,本片倒是可以关注下。


《盛先生的花儿》是导演朱员成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也是他的长片处女作,科班出身的导演刚开始踏上电影之路时,一般都会选择偏现实主义的题材,因为成本可控,驾驭起来也相对容易。在这种情况下,高低之别就在于表达是否真诚,是否有力量。


▲电影海报整体基调温馨,泼墨宛若泪滴


《盛先生的花儿》并不像一个新导演的作品,并不是导演技巧多么纯熟老练,而是透过电影能感受到导演对这个故事的认知是真切而实在的。这部电影围绕着老年人的生活情感状态展开,对一个青年导演处女作来说,选择这个题材颇有些匪夷所思。导演朱员成曾分享过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即从小的生活经历所致,自己对老年人有着长久的关切。


王德顺饰演的盛先生患有老年痴呆症——这个病的名字非常有误导性,近年来更多地建议用学名“阿尔茨海默病”来取代,这种病最大的表现就是遗忘。去年朱利安·摩尔主演的《依然爱丽丝》便讲述这种病,身为语言学教授的艾丽斯对逐渐失去语言能力、记忆能力更为敏感而痛苦,今年惠英红主演的《幸运是我》,也是关于这种病症。遗忘,迫不得已的遗忘,无法阻止的遗忘。


▲王德顺控制肢体的能力惊人,不愧是“活雕塑”


阿尔茨海默病在《盛先生的花儿》里既是盛先生的病,也是一种隐喻:关于历史过往,盛先生不断在忘记,忘记的最初阶段就是混淆过往记忆与当下现实。——保姆棉花和曾经的情人苗华,就是在盛先生这样的状态中暧昧不清。

 

棉花和苗华,读音上近乎谐音,名字上仿佛有着非常巧合的联系,而在命运走向上也有一种重叠:颜丙燕饰演的棉花和李乃文饰演的情人之间的状态,正对应着年轻时的盛先生和爱人苗华的状态——爱是爱,到底是短暂的寂寞陪伴还是爱无能的细水长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系都是非常态的,都是对女人不公的。


▲颜丙燕的演技不用我多说了,大家说的都比我好

 

李乃文的角色把棉花当成一己私物,不能说没有感情,但更多的是一种直男癌式的从属关系。年轻时的盛先生未尝不是这种角色——虽然电影中未对此进行太多探讨,但盛先生和苗华的无果之恋最终让苗华深受其害,艾丽娅饰演的女儿盛琴,是这段关系唯一的存留。

这种跨越几十年岁月的、隐约的对应关系,是这部电影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只是含蓄地蜻蜓点水般,用对话描述了盛先生与苗华的情史。而我们根据盛琴说自己出生在甘肃、盛先生谵妄时说后悔没有带苗华离开等等细节,可以推断出电影隐藏的剧情:盛先生从城市到甘肃的乡下插队,与本地姑娘苗华相恋,并最终辜负了她。

 

这种恋情,,盛先生与苗华的情史成为那段历史的一部分,因为特殊的社会背景而具有了别样的质地,电影中出现多次的关于棉花的甘肃民歌,正是盛先生对那段时光的深切感怀。将对苗华的思念与愧疚转移到棉花身上,对盛先生来说简直水到渠成——阿尔茨海默病只是为棉花的来到提供了机缘,为盛先生的思恋提供了具体的对象。


▲导演用很克制的手法去表现老年人的“性意识”


这时再看盛先生对棉花肉体上的迷恋(电影中直接表现,却很克制),没有任何不堪的意味,全然是一种记忆混乱中的不自主行为。盛先生患病后爱看拳击比赛的设定,不仅是符合他曾经体育老师的身份,还是他青春的象征,或许,还有更深的一层寓意:这种纯粹男性荷尔蒙碰撞的运动,暗示着已经年迈多病的盛先生内心中的情欲冲动。在患病后,盛先生回到了年轻岁月,虽然记忆是混乱的,身体是不便的,但心心念念全是那段时光。

 

所以盛先生和棉花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欲,并不在“反映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范畴中,只是一种情感的借位罢了。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关爱老年人”,但立意的野心远不止此,还有个人与历史、女性命运等等维度。


▲艾丽娅是片中最大的diva,让人又爱又恨


从某种角度看,在电影中从未露面的苗华,和颜丙燕饰演的棉花是这部电影的双女主,也可以说棉花就是苗华,两个人虽然相隔数十年,但在命运遭遇的意义上,两人形同一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也是这部电影颇为动人的地方,这种关注反应了当下中国主流社会对女性社会身份依旧保守的固化观念:女性依然是“黄土地”式的,坚韧、包容、可以承受一切不公,棉花和苗华都是如此,只能作为被动的受害者,然后默默承担,令人悲哀。

 

由此再看本片中最令观众的费解的情节:棉花在明知肚中的孩子可能是残疾的情况下,还执意要生养。这正是她作为一个农村女性的命运悲哀:电影中断续介绍,棉花的上一段婚姻因为自己生育无能而遭弃,所以才来到北京打工,她一直处在深深的自卑中。

 

被盛琴三番五次的训斥和辱骂,棉花都是逆来顺受,甚至不反驳辩解,正是出于这种“错都在我”的思维。意外怀孕,对她来说既是巨大的惊喜(证明自己没有问题,从此解开心结挺胸抬头),也是现实层面上的巨大困难,她在走出医院时,突然暴露在阳光下,电影画面突然有了种过曝的效果,正是这种悲喜交加五味杂陈的心情的投射。

 

留下这个可能有残疾的孩子,是棉花的担当,也是她的自私,这孩子成为她不幸命运中的救命稻草,有了这个孩子,她活着的姿态便不一样,而我们很难对她的这种选择进行道德评判,无关对错,无论对错都只是悲伤。


电影最后算是一个开放性结局,棉花最后背着婴儿走向广袤无垠的棉花地,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婴儿可爱的表情露出:观众此时并不知道这个婴儿的状态是健康还是残疾,至少看起来是健康的。棉花转身离开前的笑容或许是骄傲和放松,或许是苦中作乐。


▲棉花背着孩子走向棉花地或许也是走向崭新的生活

 

棉花这个名字很明显带有纯洁的寓意,照顾盛先生的一段时光,让盛先生得到了莫大的情感抚慰,对棉花来说亦然,在她坎坷的生命中,盛先生大概是唯一一个真正在乎过她的男人:虽然这在乎也是种美丽的误会。

 

《盛先生的花儿》根本上是一部关于女性的电影,悲观中带有强作欢颜的哀伤,导演的初衷或许是关切老年人的生活,却在女性命运这个角度给人感触更深,这也算是一种美丽的误会吧。在这个空前惨绝人寰的11月,我还是“幼稚”地希望像《盛先生的花儿》这样的现实主义小成本文艺片能被慧眼识佳片的优质观众看到,这种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电影女性接受度基本上没问题,但我更希望某些“直男癌”患者走进影院去看看,恩,你们的药来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