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为何他一直被深刻尊崇?感慨万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0-25 12:06:16


今天是清明假期第一天,我和师兄王立平一起去韩城拜谒了司马迁的祠墓。


四天前师兄给我发微信,商量清明出行的事情。他提出两个选择:韩城和马嵬驿。我向师兄建议选前者,因为后者是杨贵妃被缢死的地方。与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旷世美女相比,在清明这样慎终追远的特殊日子,我们还是去纪念那位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吧。师兄表示赞同。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尽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凄美爱情,从日常的眼光来看,是要流泪佩服的。但是,在这幅浓艳绮丽的私人画卷背后,是千万人的流血与牺牲,是大时代的无数悲歌。孰轻孰重?


曾经督促自己勤政务本、亲民爱民,创立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在专宠杨玉环之后,“从此君王不早朝”,流连在华清池的温泉美色中,用处理军国大事的驿骑急驰千里、快递玉环爱吃的荔枝。发动“安史之乱”,令盛唐从此中衰、长安从此边缘化的安禄山,一度深得李杨宠幸。玉环认年长自己十六岁的禄山为义子,体重三百斤的禄山像旋风一样的跳胡旋舞为玉环和明皇取乐……我相信,杨玉环跟着玄宗逃出长安的途中,恐怕会共同回想起这些难忘的得意场景吧!


我们是开师兄的车去韩城市的,前一天先和褚兵役副主任打了招呼,拜托他多照看单位的事。

驱车两百多公里,从京昆高速的芝川出口再前行数公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司马迁祠。


祠建在梁山余脉上,需要登上九十九级台阶,方可拜谒。祠后是他的墓冢,其形状如蒙古包,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冢高三米,用砖围砌,按照“墓上树柏”的风俗,坟上种了一株柏树,历经多年,从根部一分为五,如巨掌擎天,甚是奇特。


据《水经注》记载,该祠创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当时的汉阳(在今甘肃天水一带)太守殷济“瞻仰(司马迁)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不知道殷济所植之柏是否今天所见之树?站在祠前,向东俯瞰就是如巨龙腾空般的京昆高速芝川大桥,相距不到三四公里的样子,据网上介绍,桥东侧就是奔腾的黄河。溯河而上,就在韩城市境内,有大禹治水时所凿的龙门,也就是传说中鲤鱼跃龙门之处,《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就是用龙门代指家乡韩城。


太史公祠很简朴,其主体建筑寝殿只有二三百平米的建筑面积。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此殿没有对外开放,往里可以窥见一尊一米多高的坐像,系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所塑。此像清癯,有长长的胡须,寓示了九百年前古人对司马迁的格外尊重。


从史料记载看,创建和维修太史公祠的三位主要人物都是“厅处级干部”:西晋汉阳太守、北宋韩城县令尹阳、清康熙韩城县令翟世琪。级别最高的是明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他捐出自家的二十多亩地,用地租和利息来修葺祠宇。他们能调动的资源有限,祠宇的规模因而并不比普通县城的城隍庙大多少。


但是司马迁祠的影响肯定超过全中国任意一座城隍庙。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杨锦麟说,到了陕西有两个地方不得不去:一是黄帝陵,二是司马迁祠墓。。这是第二批,共62处,第一批是1961年公布的,共180处。我查了一下,能跻身这两批242处文物、受到纪念的古代名人,除了有影响力的帝王,只有孔子、霍去病、诸葛亮、杜甫、岳飞、李时珍、郑成功。


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孔子之后五百年》致敬司马迁,认为“如果说孔子是春秋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家,司马迁就是汉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家”。


二十多年过去,亲身拜谒太史公祠墓之后,心头不免有个疑问,为什么司马迁二千多年来一直得到这么深刻的尊崇?他的影响所及,恐怕不仅是汉代的一位伟人。


首先是因为司马迁创建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功绩。司马迁祠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薛建芳和副所长张仲君编著了一册《风追司马》,其中收录了司马迁写的《遗挚峻书》。同是给朋友的信,它与《报任安书》的名气没法比,但一样可以窥见史迁的内心。信的开头就说“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这种永恒价值正是他亲身践行的理想。司马迁积二十多年的努力,写成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确立了帝王中心论,成为代表中华文明的源典。此为立功。《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评价是: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此为立言。百善孝为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嘱咐他:“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番话与儒家经典《孝经》完全一致,浓缩了对忠孝关系的结论。没有司马迁,如今能有多少人知道司马谈?此为立德。


古往今来在“三立”上业绩卓著的中国人远不止两位数,为什么司马迁享有比其他多数人更崇高的地位呢?我想,这和他悲剧的身世有莫大关系。司马迁也曾朝气蓬勃、潇洒倜傥,他在二十岁的时候游历天下,三十多岁的时候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继父亲之后任职太史令,发起并参与制定《太初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但是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翌年被定为死罪。不甘心死得“轻于鸿毛”的他,选择了“隐忍苟活”的宫刑。


受此大辱的他,用那些历经磨难的仁人志士激励自己,“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发愤著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在《史记》完成之后,司马迁就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不见于任何记载。他的女儿司马英嫁入华阴杨家,丈夫杨敞曾担任丞相。司马英的儿子杨恽在汉宣帝的时候被封为平通侯、受到信用,遂上书宣帝,将家藏的《史记》献出,终于得以公开流传。可惜的是杨恽虽然才华横溢、廉洁无私,却恃才傲物、为人刻薄,先是被免官为民,后来又被政敌举报对皇帝大不敬,最后被宣帝腰斩。司马迁外孙的人生悲剧,不能说与其外祖父毫无关联。


《史记》中最富戏剧性的一篇是项羽本纪。其实,司马迁的悲剧,也许可以与项羽的悲剧联系起来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品评他们的人生,都会兴起不同的感叹,于是两人都是千古热议的人物。与刚愎自用、把一手好牌打烂,最终众叛亲离、对着爱人徒唤奈何的项羽完全不同的是,司马迁幽而发愤、不甘沉沦,秉笔直书、斐然成章,就像班固在《汉书》中所称赞的那样“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终于成为历经坎坷、九死未悔,上下求索、求仁得仁的士人典范。


韩城属于陕西省直管的副地级市,市政府很重视对司马迁的纪念,在祠下修了一个占地千亩的广场,清明这天游人如织。广场以《史记》十二本纪为主题分别修了十二座雕塑群,能够增长许多历史知识,但还有精益求精的空间。刻在铜板上的文字介绍甚至能找出错别字,比如把征战的“征”写成征候的“徵”。孤独星球丛书中的《陕西》一册,在介绍这里时说:“不过(为了撰写本书进行)调研时正在进行的扩建则十分浮夸,景区门口新建了一个大而无当的广场”,话虽然有点尖刻,但确实值得执政者警醒和借鉴。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程越


投稿及合作:rmltwz@163.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