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征文 | 长征精神永远年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1-30 13:39:18

长 征 精 神 永 远 年 轻


义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人家,这是我第一眼见到遵义的感受。听人说,贵州这儿一年大部分时间是阴天,见大太阳的日子少。于是,在这样刺骨的秋天,遵义这样有故事的城市,显得让人肃然起敬。

        八十年前,遵义会议在这儿,中国长征在这儿。

        八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个微小的数字,是小小石砾落入无边大海,激不起惊涛骇浪。然而,对生命和精神来说,八十岁却不是个简单的数字。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征之路。由中国领导的中国新革命从遵义开始打响了。长征之路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的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三六年至今,长征精神已经在中国大地传颂了八十周年。

        时光飞逝,当我来到遵义会议会议纪念馆,再一次看到那一幕幕熟悉的历史资料时,所有八十年前的惊心动魄和动人心弦,重新浮现在眼前。

        一次次的绝地重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一个个动人心魂的长征故事,每每回忆起,都是可歌可泣、令人敬畏的奇迹。,一边是戈壁雪山的严峻考验,匮乏的物资和苦难的生存环境留给红军的,是长征精神的磨刀石。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前赴后继;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太多太多,长征故事说不完,也不是我们这些生在和平时代的、说故事的人能传达到的,我们能做的是让更多人知道长征路上这些不朽的英雄、不倒的丰碑。但是,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索:那些长征路上数不胜数的争相传诵的事迹经历了八十年沉淀,留给我们的究竟有哪些?八十岁的长征精神,究竟在当代社会、当今部队有何意义??

        之所以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如今很大一部分的年轻士兵对于“长征精神”这一话题似乎已经感到疲惫,仅仅是一遍又一遍文字的描述,早已让他们曾经为之震撼的赤诚之心衰减。或许当他们像我一样真正站在了娄山关上,看到了这段历史,才能引起他们心底的共鸣。毕竟,如今的我们,再也不知道煮皮革烧皮带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只能从《丰碑》那篇课文里了解到战士的意志和无私是如何战胜严寒化为丰碑。现在的信息化、无人化战争的趋势,让我们相信和平年代,在战场上,知识可以不再让我们受这些“皮肉之苦”。因为,懒散、怠惰就容易在这样的温室里滋生。

长征精神想告诉我们的,绝对不仅仅是那些“故事”,冰山的大冰身总是在看不见的海平面下方。那些故事背后的宝贵的经验、方法、战术、战略、品质、精神等等才是我们应该去凝练总结的。

        或许不太全面,我把长征的胜利,大概从三方面总结:正确的领导者、英勇智慧的战士、正义善良的老百姓。从他们三者的身上,就能找到我的问题的答案。

        作为领导者,优秀的战略部署能力,善听忠言,头脑清醒,这些比什么都要重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个很好的例子,“左”倾错误以及不能分析敌我差距,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是反面典型。说:“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这一点,正是对党和领导提出的要求!必须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而遵义会议以后,,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四渡赤水”这一长征里的传奇事件让我记忆很深,在红军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不急躁不慌乱,一次又一次地躲开了敌人的包围,并且冲出重围!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正确的战略下打出的战役!当然,长征本身就是一次优秀的战略转移!当环境一边倒的不利,胜利的前提就在于理智的安排部署,这一点即使是在现在信息化战争中也一样。要知道,战争之中,双方单拼火力拼科技,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总在进步,各国的武器装备各有不同,同时也往往不清虚实。所以,对于当代指挥官,应对不同的战况做出主动、机智、正确的反应显得格为重要。对于的要求里还有一点是不可或缺的:激励战士们的思想觉悟。激励战士、以身作则才能让党和的领导令人信服,才能培养出一支听党指挥的队伍。

        打仗还是靠战士,或者说,离战争最近的就是战士,战士是战争的直接践行者。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名优秀战士该有的两项基本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二是思想觉悟。长征时候,忍饥挨饿负重跋涉是常有的事,可是,战士终究是要打得赢仗的,战场不是战争游戏,不能暂停不能重来,这一点在当下也一样,优秀的身体素质是在战场上争分夺秒前提!这是硬件要求。可是,环境终究不会能始终允许战士肉体适应,谁也无法下决断:现代战争,军人能依靠自己和装备适应任何战争环境。所以,弥补这一点的,正是长征精神中的精髓,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觉悟!“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曾经有看过一则小故事。一个外国数学家问中国留学生:“一个商场发生火灾被困500人,逃出200人,又进去八个消防员,最后死了多少人?”留学生:“八个人。”数学家:“你不懂数学。”留学生:“你不懂中国军人。”没有真正的铁人,王进喜不是铁人,他是有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的人!长征精神教会我们的和年轻军人的就是这个道理。条件可以苦,思想要坚强!中国军人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深刻诠释了这个道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渗透在我们的民族精神里。现在的士兵个顶个儿都是好身体好身手,但若真正遇到长征时的恶劣条件,想必总会有人打退堂鼓。真正强大的军队,一定内心的强大。

       最后要说的,就是战争的软肋——老百姓。普通民众是在战争中弱势的存在,是受害者,是渴望救赎的人们。可是,这一软肋却同样是战士们的铠甲!长征路上,不乏坚决拥护红军的苦难民众们,是他们的救助,他们的支持,让将士们有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动力。军民关系从古至今,就是战争胜利的基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战争中,民众都是特殊的存在。对于战士来说,人民群众也许就像是母亲一样,这般互相的关爱血浓于水。要求:“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打仗为人民,和平为人民,为人民服务一直都是中国中国军人的义务。其实,越是到了现代,这一点显得更加明显。从军服役者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上升,不自觉地把军民情推上高峰。军人爱民,百姓拥军,这才是一个国家最和谐最刚强的状态!,做到和民众惺惺相惜,为人民服务,培养无私奉献精神,这是也是打赢胜仗的基础和动力!

将帅、战士、百姓,每一个长征的参与者都想我们做出了长征精神做好的回答。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抹红,血红。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习长征精神。当我此时身为国防生,站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低头曲折蜿蜒的山涧,抬头是耸入云端的高山,仿佛看见的是那段血红的历史和这段历史给我们指明的光荣未来。

八十岁的长征精神,正值“耄耋之年”,是期望、是延续。我想,长征精神要传达给我们的,是要努力学习军事技能,是要强健体魄和心魂,是始终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继承它!这样的长征精神应该要我们永远铭记!这样的长征精神永远年轻!希望我们当代军人,从长征胜利中继承的远比故事里说的多,并将长征精神永远发扬、传递!


作者:武汉大学2013级动力与机械学院国防生 刘轲








武汉大学国防生宣传部出品

文字:刘    轲

编辑:陈    硕

长按关注“武大国防生”公众号,
了解实时资讯和最新动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