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平凉回族的近代迁徙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30 11:00:08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 

 ★推荐阅读★









平凉回族的近代迁徙

       平凉回族的主体来自陕西关中,回民自称“东安人”“西安人”是指他们的原籍。“东安”是西安以东的渭南、华县、大荔等地。“西安”是西安以西的三原、泾阳、凤翔等地。一百五十多年以后,住在平凉南北二原的“东安人”和“西安人”所使用的方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明显的地域差异。


  

 同治动乱后平凉回族的迁徙


在清代,关中是回族的聚集区。据当时官方资料显示,当时的陕西省,人口逾千万。“汉七回三”是当时的人口比例。无论怎样计算,当时关中的回民人口也应该在百万以上,或者更多。

       在同治年间(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关中回民高举反清的大旗,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展开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因寡不敌众,在清政府剿扶两手的蛊惑下,,最后以失败告终。其中有以白彦虎为首的三四千人,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冲出了国门,得到当时沙俄政府的保护。白彦虎这只义军就定居在今天吉尔吉斯的“陕西村”。“陕西村”现在的人口逾十万。

       在反清斗争中,大部分回民义军被杀,剩余小部分做了清军的俘虏。所谓的“安民”,就是把这些在战场上俘虏的 义军,押送到政府确定的安置点进行安置。其中,平凉是清政府确定的最主要的战俘安置地之一,十年中,清政府共向平凉遣送了七批战服,这些义军战俘大都拖家带口,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总人口超过万人。当时安民有几项原则,比如大分散,小聚集,环城而居者不得进城,边远山区要安置在大道两旁,以防不测等。

      这次安民,清政府对俘虏的义军也是区别对待。对表现好的(比如投降早的、和清军配合的)一般安置在川原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对表现不好的(比如反清最坚决、坚持到最后的)大都安置在了边远山区。这些地方非沟即壑,非旱即涝,自然条件极差,好多地方甚至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左宗棠把这些回民安置到这里的用心,不言而喻,就是让他们自生自灭,自然消亡。这就为以后的一百多年的迁徙,埋下了伏笔。

       安民也有特例,如出自关中大荔的禹得彦,曾是反清义军的主要领导,被称为八大元帅之一。后来禹得彦投降所率领的一千人首先被安排在平凉近郊(七里店)。但禹家以为平凉是西北的交通要道,被安置的各路义军也多,在加上当时回汉对立情绪严重,他们害怕有人暗中报复,便奏请朝廷另选址安置,朝廷准奏。将禹得彦一干人马中的主要部分,又从平凉七里店迁往华亭北关安置。

       由于大部分回民被安置在边远山区,那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有些山区宜荒宜林,并不适合农耕。所以一百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回民,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直在饥寒交迫的贫困线上挣扎。为了改变现状,只有走出大山,到条件相对好的地方去发展。“人挪活,树挪死。”平凉回民尤其相信这句话,为了生存,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平凉回民的迁移活动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民国初期由南北二塬的山沟走出来,在平凉城郊落户。

,由河南来的难民在平凉的兴河庄、豫陇沟、泾河滩定居。

  

走口外,是平凉回民迁徙的大方向。


       新疆是地处偏远山区平凉回民一直想往的地方,也是他们最主要的迁徙目的地。目前平凉回民的移民,在新疆各处可见,遍布天山南北。这些移民(我们暂且称他们为移民,新疆本地人称这些人为“盲流”)在新疆从事农业生产者居多,有少数人从事工业和零星商业活动。

     平凉人把“走西口”叫“走口外”。过去走口外,就以为出了国,走了口外的人就永远也回不来了。事实也确是这样,由于交通不便,走口外就算是亡命天涯,永远也无法回来。解放前走口外的多是当兵、饥荒,也有少数人犯了重案,为躲避官兵的抓捕,而亡命口外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走口外比走蜀道难的多。解放前走口外,有骑驴的,有骑骆驼的,也有步行的。从平凉到乌鲁木齐二千五百公里骑牲口要走三个月,步行要半年多时间。那些难耐饥渴,病痛缠身的,死在路上的也不在少数。走口外的路上,多为沙漠和戈壁,几百公里没有绿洲,没有水源,没有人烟,引导人们前行的只有前人的车辙和足迹,一旦误入歧途,你只有一步步的走向死亡。

       笔者在新疆工作十多年,遇到许多老新疆回民,他们都自称是平凉人,但我问他们具体老家的地址,他们多数说不清楚,因为他们已经在新疆繁衍了几代人,近百年。但他们说他们是平凉人,这一点确是肯定的。看来,平凉人走口外的先例由来已久,从平凉到新疆定居的人口也不在少数。

        我在新疆碰上一个餐厅老板,因为我常去他饭馆吃饭,混熟了,他给我讲了他们祖辈走口外的辛酸历史。他说他的爷爷奶奶是平凉人,家里日子过不下去了,解放初,一家人走了口外。一根扁担两只框,一头挑着老板父亲,一头挑着老板的姑姑,一路步行。走到大阪城时,姑姑有了病,爷奶也实在挑不动了,他们决定把姑姑放在路边听天由命,当时他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时,仍然能听见老板姑姑那羸弱的哭声,他们实在不忍心,又把姑姑抱回来,放入框中继续前行。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货车司机,把他们捎到了乌鲁木齐,最后他们一家就在乌鲁木齐定居了。

       我在新疆期间,有个老赖欠账不还,,,但老赖仍然执迷不悟,赖着不还。最后判决转到了执行庭,没想到执行庭的庭长姓马,回民,更重要的他说他是平凉人,结果可想而知,十几万的欠账一分不少,还带利息。马庭长还把我们盛情邀请到家,介绍给了他的父亲,他父亲的那个热情啊,感动得我当时直想流泪。饭间,我问马庭长的父亲老家在平凉什么地方,老者说他也说不清楚,因为那是他爷爷辈的事情,只知道在平凉北原的某个地方。

       六七十年代,是平凉回民逃亡新疆的又一个高峰期。在那个年代,,蛰居于平凉南北二原的回族群众的生活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家无隔夜食,身无御寒衣是普遍现象。记得六七年十一月,,前往白庙原宣传思想。我住在小陈队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他们个个面黄肌瘦,衣衫单薄生活十分困难。我亲眼所见,农民把冻烂的洋芋放在碾子上碾成湖状,然后撒上少许面粉,搅拌均匀,蒸熟即食。这种食物吃到嘴里不甜即苦,难以下咽 。

       就在这次下乡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晚上住在了白庙公社的总机房。这天晚上公社总机响个不停,电话从公社的各个大队打来,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向公社汇报**村**家,全家人一夜之间去向不明。总机接线员认真接电话,做记录,准备第二天向领导汇报。(好像当时的公社书记叫冯世昌)我好奇地问接线员这些人都上了哪里,接线员笑着说:“还能去那里,都走了新疆。”

从上分析看来,平凉回族人民,如此延绵不绝地,人数众多地向新疆迁移,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军事,文化中心。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吸引了不少难民涌向平凉,其中有不少是全国各地的回族同胞,尤以河南回民居多。来自河南回民有以下特点:其一,流出地都在河南孟州的桑坡村,且以“丁,白,张”三大姓为主。其二,在平凉的定居点相对集中,比如兴河庄、豫陇沟,都以他们的聚集而得名。其三,桑坡人世代经营皮毛,他们的到来,推动了平凉皮毛生意的兴旺,对后来陇东皮毛市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回民在平凉相对稳定,,则大多数便在平凉定居了下来。


       在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平凉的回民的迁徙虽然没有停息,但出现了新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到走口外的步伐放缓,迁徙目的地出现了逐渐分散的趋势。比如近年有不少边远山区的回族群众,奔赴宁夏、内蒙等地寻求新的生存空间。随着宁夏实施移民搬迁政策,平凉不少回民也参与其中,有些已经开始在那里定居(比如在宁夏的红寺堡等地)。据说这是西海固的移民把分给自己的指标,转手倒卖给了平凉人,这才让平凉回民也搭上了宁夏移民搬迁这趟车。

         其次,大批农村回民进城。,人民生活的改善,再加上近些年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回民离开原住地,纷纷进城务工经商,在城市定居。进城务工的回民多数从事建筑业,而经商者多以街头摊贩为主,也有部分从事餐饮业的。这些进城回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从小就接受着伊斯兰经堂教育,也没有什么专业技能,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融入当今的主流社会。在居住方面,进城回民多选择在城市的边沿或城乡结合部,他们喜欢平房小院落,而不选择楼房。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农村住单门 独户的习惯,也是避免和汉族杂居以进行日常的宗教活动,还有一个原因与他们所从事的小商小贩的职业有关。这些进城回民到处寻购小院落、宅基地,以致造成地处平凉“三沟”“两台”(指水桥沟、纸坊沟、甘沟,东台和南台)的私人小院落和宅基地,成了抢手的山芋。一些奸猾的“房贩子”也趁机寻购地皮,建造房屋,翻手捣卖,从中渔利。

       第三,由于国家大环境的好转,再加上多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有一部分迁徙回民又返回原籍。“故土难移”也反映出了移民们的普遍心态,“月是故乡明”这些人虽然长年在千里之外,但使他们魂牵梦绕的依然是他们的家乡。他们忠心的盼望家乡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他们的故乡梦,和寻根情会代代相传。这些走出去的平凉回民,多数还保留着原住地的户籍,有些虽然在外地几十年,也在迁入地办理了户籍手续,但在老家的户籍依然存在。有些迁移的回民,在老家有房有地,在迁入地也有房有地,甚至冬来夏往,两地奔波。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像:由于长期的人口外流,造成了一些偏远山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有些行政村户籍管理人口和实有常住人口严重不符。我认识一位南部山区的村主任,我问他政府不如把这几个村并合,以便管理。他回答,行政村的扯并,属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并非易事。

 

                                  2015年11月8日

                                        马嘉珉


注:本文是笔者多年观察分析的结果,不一定正确,唯一遗憾的是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持。本来去年就已成初稿,但途中笔者病魔缠身,搁置了一年,最近才整理脱稿。


作者简介

马嘉珉   男   回族   地址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紫金城60号  邮政编  码  744000  电话  15825850785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汇聚微力量 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