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说淮阳】一座城池的声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4 09:13:22

【今日天气】2016年10月31日 周一 农历十月初一 11~5 小雨转晴 北风4-5级

【明日天气】2016年11月1日 周二 农历十月初二 13~7 晴



这是一座城池。

环城皆湖,蒲荷列阵,内有羲陵,天下朝拜,伏羲神农,帝都于此,陈胡妫满,在此封候,楚之襄王,迁都来陈,陈风楚韵,百代流芳……


这座城池叫淮阳,当然还有别名,宛丘、陈、陈州都是。

我不知道别的城池是否有自己的声音,但我认为这座城池有她自己的声音,静下心来,就能听到。


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在陈楚大地之上众多村庄的角角落落里,会飘荡着一种简单优美的“呜呜”声,这声音无曲调,却有极强的穿透力,是乡下春天里最美的乐章,这声音是娃儿们嘴上含着的一种花花绿绿叫泥泥狗的玩具发出的,泥泥狗是奶奶或者姥姥们从淮阳人祖庙会上给娃儿们捎回来的。淮阳庙会是人们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的民间活动,每年二月庙会上,四面八方寻根问祖、求子祈福的人摩肩接踵顶礼膜拜,抱着虔诚而来,携着幸福归去,把淮阳的声音向更远更阔的地方传播开来。我第一次知道淮阳这个名词就是姥姥从庙会上带回来的泥泥狗告诉我的。不仅仅是我,我想,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淮阳也许不是通过书本而是泥泥狗用优美的声音告诉他们的吧。


仅仅用泥泥狗作为这座城池的声音,也许嫌得有些单薄,那么从远古时空沿历史纸张飘来的声音,应该算是厚重的了。

首先发出声音的,是《诗经》里的陈风。《诗经》载陈风十首,通过这些民歌,可以看到“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可以听到“东门之池”边与“彼美淑姬”晤歌而起的悠扬情歌和绵绵情话;可以欣赏“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壮观;可以想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里美女在月光下的柔美......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图,讲述着先民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弦歌台,因一个悠长的声音而扬名。那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叫孔子的人发出的。孔子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路过陈蔡,因路困而绝粮七日,夫子临难不改其志,从容抚琴弦歌。七日弦歌,余韵悠长,守大道而不改初衷的恒心历沧海百代而没有湮泯。这位被称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三次莅陈,设馆收徒、著书讲学、弘义扬仁长达四年之久,为他儒家学说和他一代宗师地位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让淮阳一道蒲菜因他而名声鹊起。


还有一个声音,让人不能忘怀。这个声音来至湖中一个船形连体凉亭,陈州人把它列为八景之一,名之曰:“苏亭莲舫”。是宋代苏辙被贬陈州时所筑的读书台。熙宁三年,苏辙因为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被贬到陈州做教谕。他深感官场险恶,更厌恶小人搬弄是非,到陈后便在县城西北隅的柳湖中筑了一个船形的土台,上建草厅,闭门读书,落得个清闲。朗朗书声,沿着时空,在水面、苇丛中飘荡,抑扬顿挫的节拍中,诉说着一种淡泊,一种坚韧。

相对于历史的黑白和建筑的凝固,有一个声音经千年而不改色彩,活色生香。那就是龙湖里的蒲草荷花与淮阳的小吃。


淮阳龙湖,16000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环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部族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在此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可以说龙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湖。湖中“有蒲与荷”、“有蒲菡萏”,从6500年前开始,抚风弄水,歌舞摇曳,含羞轻语,年年绽放。但见荷碧水郁,游人如织,鹭鸶翩翩,莲朵绵延,穿越时光的流水,沿着岁月的脉络,吟诵着这座城池不老的容颜,年年如斯。


一座城池,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小吃,是不可能历千载而生机仍勃的。如果不急,就沿着街巷慢慢走,朱家糊辣汤,盖家锅盔,张家驴肉汤,淮阳馄饨,一路走一路吃,慢嚼,细品,肯定会让你产生恨不长做淮阳人的感觉。倘若三五友朋小聚,那就来盘苏义忠或者方布袋烧鸡,拌盘金针菜,再弄一大盆龙湖鲤鱼,杯盏交错之中,汗流满面之时,咋舌唏嘘、推心置腹之声,想必是人间最动心最温暖的声音。


一座城池,一个地方,仅有这几种声音,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一种声音,我想应该是130万淮阳人内心深出迸发出来的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心怀阳光、敢于进取的声音。淮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少文化名人,笔耕不断,用文字向世人倾说着他们对淮阳最深沉的爱。

淮阳,淮阳。甜美的声音,传唱着这座城池动人的传说。

悠扬的声音,吟咏着这座城池美丽的当下。

一定还会有,美妙的声音,描绘出这座城池美好的明天。


作者:张继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编辑 |  秋微

投稿邮箱:253172673@qq.com


太昊伏羲陵风景名胜区官网
www.taihaoling.gov.cn
微信ID:Taihaoling2013-9_5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