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雪域高原的“神奇动物”即将走进北京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1 13:14:27





牦牛

顶着日月

踏着风雪

背着沧桑

牵着传奇

从雪域厚重的文明中

高昂地走来……





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

时间:2016年12月15日—2017年3月15日

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12月15日,“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将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来自雪域高原真正的“神奇动物”——牦牛,即将走进北京。


牦牛,是藏地独有的生灵,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互存共生,相伴相随。在高原人的心目中,牦牛早已不是一种生物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牦牛博物馆主题画


基于对牦牛浓浓的依恋,牦牛博物馆应运而生。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先生始终心系“高原之舟”,在保存和传播牦牛文化方面尽着他每一份力。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


这次,他们带着牦牛文化走下高原,来到相距千里的帝都,为首都全面地展示藏地这种真正的神奇动物。


牦牛标本


在这次的展览中,将从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和风尚牦牛等4个方面讲述牦牛的故事。


牦牛如何起源?牦牛的种类有哪些?为什么来到高原并且能够在雪域生存?野牦牛又怎样驯化成家养牦牛……关于牦牛的所有疑问,都将会在此次展览中找到答案。


除了对于牦牛的基本探秘,此次展览还将对牦牛进行更精要的展示——牦牛与高原人之间的情感以及牦牛对高原人文化、精神、艺术等更深层的影响。


展厅中正在搭建牦牛布帐篷

牦牛布是藏族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

显然已经成为高原人生活的底色


牦牛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藏族儿女,人们对牦牛亦有着浓浓地依恋之情。无论衣、食、住、行、运、烧、耕,还是医学、娱乐、文化,都与牦牛息息相关。牦牛文化甚至还深入到了藏族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地影响着高原人的性格,成为一种精神和艺术的源泉。无论是古典灵韵还是当代艺术,牦牛不仅体现一种艺术的美,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象征。



关于吴雨初与牦牛博物馆


馆长吴雨初讲述牦牛


藏地传奇: 亚格博和他的牦牛博物馆

(文章选自西藏文联,有删减


 “亚格博”是藏语,读起来很响亮,翻译成汉语,就是“牦牛老头”的意思。


五年前的秋天,亚格博还是北京出版集团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在这之前,。这时的他还不知道,后来藏族兄弟赠予他的藏族名字“亚格博”会成为他的名片,而他会成为一个拉萨街头巷尾热议的人。那时,他的名字叫吴雨初。


那段时间,亚格博总觉得有点不爽,脑子里总是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开始是模糊的、个体的,后来清晰了,是牦牛,成群结队汹涌而来撞击于胸。他心灵深处的一根弦被重重的拨响,牦牛,是西藏的牦牛在召唤呢。离开西藏十多年了,京城优裕的生活环境、繁重的事务工作、渐渐平复的西藏情结,并没有模糊亚格博对牦牛的记忆,在那曲工作十多年的日子里,牦牛堪比兄弟、救命恩人、衣食父母和知己。


亚格博在博物馆内亲自讲解


亚格博对牦牛的深厚感情,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次生死经历开始的。那时他在那曲地区嘉黎县工作。那年,嘉黎县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雪灾,亚格博随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从那曲出发赶往嘉黎。在距那曲和嘉黎县都有一百多公里的阿伊拉山,一场超级暴风雪困住了车队。


“五天四夜,没有食物,不能取暖,积雪高达四米,生存的希望极为渺茫。”谈起那次经历,事隔三十多年亚格博还心有余悸。


车队用随行携带的发报机求援。地区和县里同时行动。嘉黎县委组织人员连夜敲锣通知各户烙饼。浩浩荡荡的救援队伍出发了,车队陷住了,换成马队,马队困住了,改用牦牛群。五天四夜之后,当在茫茫雪原中看见那群牦牛时,亚格博热泪盈眶。



亚格博在馆内


“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亚格博归纳着“高原之舟”的特性,这不正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民族的特性吗?从那以后,亚格博常常陷入彻夜难眠的境地,“满脑子的牦牛。”


“建一座牦牛博物馆。”亚格博豁然开朗,心结顿开。为什么建?怎么建?通过牦牛这个符号要传递什么?亚格博一条条梳理着,构思着。从2011年初起,到同年6月,亚格博的构思不断成熟。在向多方讲述牦牛馆创意后,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当即表示:牦牛馆的建成,将是“国内填补空白,世界独一无二。”


故事才刚刚开始。


牦牛博物馆的馆址、地基、基础设施由北京援藏指挥部援建,馆内藏品征集、牦牛群种调查、分布地域、参与筹建人员开支等等,都得自行解决。亚格博,这个敏于思,捷于行的江西汉子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瞠目结舌的举动:辞去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职务,只身进藏筹备“西藏牦牛博物馆”。


2011年6月7日,亚格博怀揣一个ppt文件,只身来到拉萨,在仙足岛租下一间民居,开始了他的漫漫求索之路。




要建牦牛馆,首先得真正懂牦牛,它的历史渊源、种群差异、分布地域、特别是牦牛和藏族人民难以割舍的纠结交集等,都要翔实准确,让将来的参观者一目了然。


亚格博和陆续加入他的团队的伙伴们历时四个月,行程一万二千多公里,足迹踏遍西藏、青海、四川、甘肃藏区,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此后,他们又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展品征集,总行程达三万公里。


说起第一次万里跋涉,亚格博感慨万千,如数家珍地讲述他的考察之旅。


“西藏好办,那曲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没问题,出了西藏,就得靠自己了。我在甘肃省博物馆看见一件展品‘青铜牦牛’,看标签,原件收藏在天祝县博物馆。回到房间查博客,上面有人介绍说天祝县博物馆有一个‘牦牛迷’。我索来电话打过去,对方一看是北京的号,毫不客气地说:‘我遇到你这种骗子太多了。’电话挂了。第二天,到了天祝县博物馆,馆员说‘牦牛迷’在楼上。给他打电话,他说他在外地。第三天,我又去了,‘牦牛迷’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摸清了我的底细,我们见面了。交杯换盏坦荡畅谈后,居然变成朋友。在后来的‘牦牛博物馆捐赠日’的捐赠仪式上,牦牛迷把他亲自设计的、矗立在甘肃广场上的、重达九百六十吨的世界最大牦牛雕像的原型小样,捐赠给了牦牛博物馆。那次考察像一次火炬传递,一站接一站,站站相连,畅快淋漓。”



牦牛博物馆


3年3万公里,这一路走来,亚格博收来不少珍物,更重要的是也因此认识到更多热爱牦牛的人们。2014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运行。那一天,博物馆只送了三百份请柬,来馆人数却将近两千。


那一年,亚格博已是60岁的老者,而在亚格博的内心深处还存有更大的雄心。“我希望牦牛文化能够走到祖国内地、走向世界。以巡回展览等方式,通过牦牛及其驮载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认识西藏人民,传播我们总结的牦牛精神——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至于他本人呢,他说,没想那么多,能干到什么时候,就干到什么时候,“做一个博物馆是几十年、几代人、甚至几百年的事情,我只是开了一个头。”

 

牦牛博物馆内景


亚格博与牦牛的故事看得不过瘾?那就去“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亲自触摸牦牛文化与艺术吧!展览将从2016年12月15日起持续至2017年3月15日,无需购票、预约。



除了牦牛文化,坛城对藏地人的影响亦是深入到内心深处。而一场关于坛城前世今生的“心坛城”展正在上海展出,等你来预约!



心坛城

主办/策展:醍醐艺术

11月20日-12月20日

每天10:30-20:00

展出地点:醍醐喜马拉雅生活·艺术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30号(近衡山路)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预约“心坛城”展!




试试向醍醐微信公众号回复这些词组:

古乐谱 | 最美废墟 | 佛化万相 | Silence

最漫长博士 | 唐僧路 | 孤独动物园

电子曼陀罗 | 悬崖寺庙

劳生柏上 | 劳生柏下

顽强的梦


回复“招聘”

加入醍醐!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