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觉姆 | 利乐有情出家尼,一袭绛红掩红颜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1 13:22:39

藏传出家女性是藏传僧团四部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分别隶属于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息解派、觉域派、噶举派、觉囊派和格鲁派等宗派。

藏地尼姑跳舞消闲,清苦中的自娱

目前,藏传出家女性已遍布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整个藏族地区及内蒙等信仰藏传的地区,甚至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不少藏传出家女性。

尼众的产生和形成要追溯到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的孔子时代,、传法、济度众生的年代。

藏族地区的妇女正式剃度为尼,产生于传入吐蕃时期的8世纪。印度静命大师和莲花生大师在吐蕃创建了第一座寺庙“桑鸢寺”时,由两位大师亲自主持为第一批藏族青年剃度,并送往印度学法,从此开创了藏族僧伽寺院的历史。在这之后,就有了赞普的妃子“莫卢斯”和赞普的姨母“纳娘斯”(注:见《西藏民族宗教》),以及随后一些贵族王室妇女出家为尼。王妃降曲杰等30多名尼僧开始了群体生活——尼众寺院,这就是藏族妇女剃度为尼的先驱者了。

后来,颇有成就的女密宗师、断派创始人玛吉拉珍在其晚年开始了传授女弟子的先例,她可以说是藏传形成以后尼众制的开创者。

在虔诚地将毕生奉献给藏传信仰的信徒中,不仅有那些强悍的男性,还有一些纯洁温柔的女性。在甘、青、川“安多”藏区,人们称僧人为“阿克”,称尼姑为“阿乃”。这些尼姑远离尘世,在门闩紧闭的尼庵(尼姑寺)中苦读经文、虔诚祈祷、恪守戒律、自我磨难,努力以一颗圣洁之心,去叩响她们理想中的“超然世界”之门……

首先有必要对藏族尼僧的诸多称谓作简要介绍,尼僧即出家女性,在藏语中有许多称谓,诸如“增玛”(btsun-ma),意即“尊者女”;“格玛”(dge-ma),意即“善女”;或又称作“觉姆”(jo-mo),原意为“佛母”、“后妃”、“贵妇”,后沿用为出家女性之称谓;或称作“玛觉”(ma-jo),此乃“阿妈觉姆”之简称,其中“阿玛”一词意为“母亲”;或称作“阿尼”或“阿尼觉姆”(A-ne-jo-mo)。“阿尼”,意即“姨母、姑母”等等,这些称谓是对出家女性的一种尊称,它体现了藏民族对出家女性的敬重。

从目前藏传各宗派尼僧分布的情况来看,藏传各宗派尼僧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分布最为广泛的是格鲁派和宁玛派尼僧,遍布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整个藏族地区;其次为噶举派,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藏区;而萨迦派尼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地区和拉萨市林周县,以及阿里地区;觉囊派尼僧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和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

甘南规模较大的尼庵有宏仓尼姑寺、曲宗尼姑寺和洒乙昂尼姑寺等

在尼姑庵修行的尼姑,有的来自贵族或富商之家,有的来自破落的名门,有的来自平民百姓之家。一个女孩到尼姑庵修行,首先要找一位老尼当规范师,负责对她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再请著名的活佛替她剃度,活佛祈祷念经后,剪去头上最后一绺发丝,表明她六根清净,无牵无挂。

相比于藏地男僧,尼姑过的是清苦的生活。在甘南,很多尼庵因交通不便利,没有更多游客或信众前来观光或布施朝拜,尼姑们的生计除家庭接济一些外,全凭自己替人作法事或云游四乡挨户募化筹措,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尼姑寺占有的土地便成为她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她们既是寺院的神职人员,又是经营土地的生产劳动者。尼姑们按师徒关系组合成“家”,其类型有两代、三代(即师、徒、徒孙),独居者极少,尼姑日常中的消费全部由自己个人承担,特别困难者政府发与低保。

剃发,是徒出家接受戒律的一种规定。每位尼姑出家入寺前,首先要在寺院找一位道行高,学问好,在寺内有一定声望的老尼,在其佛堂内为新的弟子举行剃度仪式。为新弟子剃除头顶最后一绺发辫,然后穿法衣,赐法名,7岁至20岁的尼姑还要授沙弥戒,这样才能成为沙弥尼。

尼姑们在尼庵中大致要完成三个层次的任务,一是掌握字母,二是学习拼音,三是拼读练习书法,这是尼姑们的基础课。除了学习文化课外,尼姑们今生还要诵读大量的经卷,博学各类经典。

尼姑寺一般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拔、气候严酷,她们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必须具备藏族妇女辛劳、忍耐的品格。衣、食、住、行全靠自己料理。修房、背水、背粮等许多繁重的劳动均由女性柔弱的臂膀来承担。遇到意外灾难,自己的亲属可以出钱、出物来资助,但不能参与具体的解决过程。就连她们生命终止时举行的超度仪式,也不允许家庭男性成员参加,完全由尼庵的尼姑们来完成。

藏传尼姑寺中的尼姑,大都来自信奉藏传的藏、蒙等民族地区。来尼庵出家修行,必须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正派的品德,至于年龄、地域和民族情况一般不受约束,个别已婚或生育过的妇女,如果本人肯求出家,寺院也破例接受。受戒后的尼姑可以还俗,但还俗后不准再次入庵为尼。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