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借鉴】张仁愿:将相之才 忠直刚正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16 06:30:54

  张仁愿是唐朝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少年时期就才华出众,表现出文武兼备的潜质,后来成为武则天及唐中宗时期抗击的名将。他忠心耿耿,心系天下;文韬武略,功勋卓著,为唐朝的边防巩固和安宁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同僚、,赞他“有将相之才,树公忠之绩”。《新唐书》的编纂者欧阳修,则将张仁愿与李靖、郭元振、唐休璟等三人并列,称赞四位都是唐初文武兼备的名相。那么,张仁愿的大德大才都有哪些表现呢?



  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就像眼中容不得沙子一样,容不得任何邪恶之徒及其行为。当时的监察御史郭霸,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兼小爬虫。武则天秉政后急欲培植亲信,郭霸看到了机会,主动表忠心投靠。这年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后,郭霸被召见,说自己愿亲去讨伐徐敬业,抓住他“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由于马屁拍得响,他从宁陵丞升任左台监察御史,时人讥他为“四其御史”。为了使自己的仕途处处都是“艳阳天”,郭霸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时御史中丞魏元忠患病,魏可是他的顶头上司啊!郭霸亲往府第看望,“尝其粪,喜曰:‘大夫粪甘则可忧;今苦,无伤也。’”试想,郭霸的舌头有化验粪便的功能吗?足见此人卑劣到了何等程度。为了迎合武则天的“造神”运动和欲做女皇的心理,,郭霸联合多人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其中就有品质低下、见风使舵的凤阁舍人张嘉福和洛阳街头的混混王庆之。这一年,武则天很苦恼:谁做太子?是立儿子还是立侄子?儿子乃自己亲生,立之名正言顺,但他却姓李;侄子不是自己亲生,立之要遭天下非议,但他却姓武,而此时的天下已经是武周而非李唐了。为此她苦思冥想而不得要领。这个时侯,张嘉福看出了“商机”,他暗中指使王庆之上奏。这天,王庆之纠集了数百人前往宫门请愿,。

  然而,这三个人最缺少的是信誉和声望,于是都看中了张仁愿,想借他的人格影响力来增色壮胆,希望他能在奏表上签名,但被张仁愿“正色拒之”。张仁愿的这一拒绝,“甚为有识所重”,满朝文武为他喝彩。多说两句,一个人结交什么人,尤其是一个官员结交什么人,折射出的往往是其自身品质和价值观。张仁愿不与郭霸之流为伍,折射出的正是他的高尚人品和情操。

  697年,监察御史孙承景出任清边军监军,回撤后孙承景画出数份作战图,把自己“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情形,全部用示意图的方式反映了出来,然后上奏太后,说自己“躬当矢石,先锋御贼”,把他本人描绘得简直就是唐朝一个活着的的。武则天接奏后十分惊喜,赞叹道:“御史乃能尽诚如此!”遂将其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并还要表彰孙承景的部下,令张仁愿前去为他们记功。接到诏谕后,张仁愿当面做了个调查,“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让对方将战斗经过详细叙述一遍,然而,没有经历哪里去编那些细节呢?孙承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张仁愿又连问他几个问题,“问之皆不能对”。孙承景露馅了,他哪里是什么“战斗英雄”,而是一个虚报战绩的奸诈之徒。张仁愿将情况上奏,弹劾孙承景有欺君罔上之罪,武则天将他贬为崇仁县令。

  此时正是酷吏周兴、来俊臣这些人最得意、最疯狂的时候,朝野多少人都遭到了他们的陷害。百官人人自危,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更不敢说真话,而张仁愿却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否定太后的意见,着实可贵。



  武则天当政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施政的重点放在所谓的内政上,实际上是消灭政敌,培植亲信,巩固权力,,采取的却是绥靖政策,致使各部族趁机入掠唐朝边境,其中势力最大、危害最烈的,当数位于北方的后部落,其气焰极其嚣张。698年8月,阿史那默啜可汗直接向唐朝下“战书”,说唐朝对犯下了五宗罪:之前给我们的种子是蒸过的,种之不生,一也;赠送的“金银器皆行滥,非真物”,二也;我们赐给唐朝使者的红、紫色官服都被没收,是对我们的极大蔑视,三也;送予我的缯帛皆次品,四也;“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但是,唐廷却派武延秀(武则天侄孙、武承嗣子)纳可汗女为妃,“武氏小姓,门户不敌”,是假冒骗婚,五也。“我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默啜手握40万骑兵,对大唐屡屡发动战争,使唐之边患日益严重。这才迫使武则天定下决心要讨伐,彻底解决北疆边患。张仁愿正是在与默啜的一系列作战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将,其卓越的战略思维和杰出的指挥艺术也令人折服。

  698年10月,默啜率领10万精骑向唐朝大举进攻,一路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最后攻陷了赵州(治所于今河北赵县)、定州(治所今河北定州市)。当他闻知官军前来讨伐时,便将抢掠的一万余人全部杀死,尔后逼近幽州。然而,幽州不是赵州,也不是定州,不得不到此止步。原因不是别的,乃是此时的幽州都督正是张仁愿。面对强大的、善于机动作战的骑兵,张仁愿毫不畏惧,他打破常规,不是守城防御而是主动进攻,率领精兵“出城邀击之”。这一招完全没有料到,几个回合之后,默啜只好撤兵引退北回。战斗中张仁愿身先士卒,手臂被流矢射中负伤,但他仍坚持指挥。武则天闻知后大为赞叹,“遣使劳问,赐以医药”,并命他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又出任幽州刺史。

  702年三月,兵攻破了石岭关(位于今山西阳曲县北),进犯并州。武则天急令幽州刺史张仁愿,统一领导位于今河北、北京地区的幽州、平州、妫州、檀州的防务。,一是并州,二是山东,山东由防御军大使薛季昶全盘负责。两个方向形成犄角之势,互相配合,共同御敌。面对来势凶猛之敌,这一次张仁愿采取的却是常规战法,以阵地为依托打防御战。他精心布兵,增修工事,做到了严阵以待。默啜兵临并州后,见防御严密无法突破,只好引兵而退,并州毫发未损。

  706年12月,兵入侵鸣沙(位于今宁夏青铜峡西南),唐朝百济族将领沙吒忠义率领的朔方军全线溃败,默啜侵入原州(今宁夏固原)、会州(今甘肃靖远),之后大肆抢掠,夺走牧马一万多匹。局面一时无法收拾。此时唐中宗当政,他诏令百官就如何打败默啜、保边安民献言献策。最终右补阙卢俌的意见占了上风,也得到了中宗的高度肯定。卢俌说:沙吒忠义乃一武夫,不足以担当大任,应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边州刺史,宜精择其人,使之搜卒乘,积资粮,来则御之,去则备之……当理内以及外,绥近以来远,俟仓廪实,士卒待,然后大举以讨之。”之后张仁愿作为朝廷“精择”的人选,临危受命,紧急赴任取沙吒忠义而代之,接朔方军大总管一职。

  张仁愿到达前方后,默啜刚刚抢掠而回。他当机立断,趁其“被胜利冲昏头脑”之机,立即追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这个命令最考验指挥员的能力,其一,张仁愿刚刚到任,他与将士之间互不熟悉,指挥起来麻烦很大。其二,败军追击胜军,这同样是反常用兵,既需要胆量和士气,又需要冷静和智慧。将士接令后不敢怠慢,“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将夺走的马匹全部夺了回来。这次作战则是冒险下的长途奔袭。

  之前,朔方军与一直是以黄河为界。在所占据的黄河以北地区,有一座拂云祠,每次出兵,“必先诣祠祭酹求福”,然后才发兵南下。拂云祠一带成了默啜侵犯唐朝的一块跳板,也是兵的集结地,对唐朝边境构成了极大威胁。708年,默啜正率领主力进攻西的突骑施部落,企图吃掉对方扩大地盘。张仁愿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借默啜后方空虚之机,率兵夺取漠南之地,然后“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这一决策的核心和目的是:釜底抽薪,抽掉敌人进攻的跳板,彻底消除边患。这里需解释几句受降城,受降城并非是“接受受降的城市”,而是一座集防御、交通、经济、屯田等功能于一体的战略防御城堡,城内及三城之间形成防御体系。张仁愿上奏朝廷,唐中宗召集众臣商议,太子少师唐休璟表示反对。他说:两汉以来,皆以黄河为界,“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然而,张仁愿却认定受降城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关乎北境的长治久安,因此“固请不已”。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中宗竟从之”,受降城开始建设了。

  为了保证能有足够的劳动力,张仁愿上表请求将戍边期满的镇兵留下帮助完成筑城任务。然而,,竟借着月黑风高逃跑了。“仁愿悉擒之,斩于城下”。这一霹雳手段令全体将士心惊胆战,谁也不敢再逃跑了,大家只有横下一条心将城筑成。早建成早还乡,晚建成晚还乡。于是全体官兵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三城便奇迹般地矗立在了漠南。建成后的受降城,“以拂云寺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余里,皆据津济,遥相应接”。向北一下子拓地三百余里,又于牛头朝那山(位于今内蒙古固阳县东)北置烽火台一千八百多所,任命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驻守前线负责巡逻。朔方军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建造受降城的意义十分重大。其一,敌人进攻唐朝的跳板没有了,集结地没有了。即使再发生战争,至少说唐军在黄河以北,有着三百多公里的缓冲地带,大大减低了边患的危害。其二,形成了功能齐全、配套完备、相互依托、反应灵敏的防御体系,朔方大军从此有了强大的阻击能力。事实也确实如此,受降城自建成后,“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其三,减轻了百姓的徭役。受降城大大增强了朔方军的防御能力,故建成后便一次“减镇兵数万人”。这意味着数万个家庭从此可以团圆,这令无数父母妻儿为之激动和欢呼,无数个家庭的幸福指数由此大增,同时还每年为国家节约上亿元军费,这都会给千家万户带来福祉。其四,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劳永逸的作用。这三座受降城,至少到了一百多年后的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仍在发挥着抵御北患的作用,当时的宰相李绛称当初建受降城为“万代永安之策”。张仁愿可谓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

  受降城一般都要设计悬门,主要是便于机动和兼顾守城军民的安全,平时打开,情况紧急、尤其是敌人追击、我军退却时,可随时关上,拒敌于城门之外。但是,张仁愿明令不建悬门,也不装备守城防御的器械。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张仁愿答:“兵贵进取,不利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首望城者,优应斩之,安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不难看出,张仁愿的作战指导思想是“置于死地而后生”,以此激发战士奋勇杀敌。张仁愿赴朝出任宰相后,接替他的是常元楷。新的大总管便重新修了三城的悬门,,“人是以重仁愿而轻元楷”。

  当代军事作战理论中有一原则,即“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张仁愿便实践了。他的“兵贵进取”的思想,正是这一原则的唐代版本。



  张仁愿文武兼备,在治国理政上也颇有建树。706年,他兼任洛州(洛阳)长史。此时的洛州,物价飞涨,盗贼遍地,张仁愿到任后,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派出兵卒皂役分头捕捉强盗,核清事实后,不管有什么背景,“一切皆捕获杖杀之”,一时“远近震慑,无敢犯者”,洛州治安迅速好转。唐高宗永徽五年(655年),贾敦颐任洛州刺史,“时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敦颐都括获三千余顷,以给贫乏,又发奸摘伏,有若神明”。此时洛州百姓都把张仁愿比作之前的贾敦颐,称赞“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百姓给予他高度评价。

  张仁愿善于识才用人,他一生重用和培养了不少人才。以他在朔方任上为例,当时他手下分管军事的张敬忠、何鸾、寇泚、王易从、刘体薇和文秘官员柳彦昭、晁良贞等人,都成了开元年间国家的栋梁之材。张敬忠自监察御史累迁至吏部郎中,开元七年拜平卢节度使;寇泚于开元十三年由兵部侍郎出任宋州刺史;其他人也“多至大官”,人们都说“仁愿有知人之鉴”。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逝世。从某种意义上说,张仁愿的“忠公之绩”仍在继续,只不过是由他的“弟子”来完成罢了。■

责任编辑/杨振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