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0-13 12:40:36

如果说要研究文物保护技术,则文物的制成材料不可不究。因为文物材料的自然老化,其内在因素还是文物材料本身,外界因素只是为其老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古代传统的造纸原料取自植物纤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韧皮纤维存在于植物的韧皮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草本木本两种。

 

草本、亚麻、苎麻等各种麻类,可制成麻纸。麻纸是出现最早的手工纸。由于新麻的成本高和质地粗糙,古代造纸多用麻类的废弃物,如旧麻绳、麻袋片、旧渔网和破麻布等。汉晋时期麻纸质地粗糙,唐代的麻纸多用于书写字帖、经文等。明代以后就很少以麻纸为造纸原料。最为著名的传世麻纸文物有敦煌文书(如下图)。

 


木本楮、桑、藤、青檀等,制成皮纸。较有名的皮纸有:



  

茎秆纤维    多属单子叶植物,造纸时一般用其全部的茎秆。可分为一年生及多年生两种。一年生如稻草、麦秆、玉米秆等。多年生如竹类、芦苇等。宋、元明、清都曾用竹纸印书。较有名的竹纸有:




总之,不同的原料其纤维长、宽不同,造出的纸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是纤维细、长最佳,成纸时组织紧密,相互之间交缠效果好,纸的拉力强度大。

  

最早的纸     

  

大家知道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相信有很多人会说是东汉,蔡伦造纸术众所周知。但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纸。


那么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纸呢?通常我们认为要满足四个要素。


原料  必需是植物纤维,而非动物纤维,无机纤维或人造纤维。

制造过程  植物纤维原料经化学提纯,机械分散,成浆,抄造及干燥定型等工序处理而成为纸。

外形  表面平整,体质柔韧,基本由分散纤维按不规则方向交结而成,整体呈薄片状

用途 用于书写,印刷和包装等。

以上四点有任何一点不满足都不能称为纸。

   

20世纪我国境内各地已多次出土西汉古纸。其中著名的有


1957年西安市郊灞桥基建工地发现较多古纸,年代不晚于武帝(前140~前87),经化验为麻纸。


灞桥纸


1979甘肃长城联合调查组考古学家在敦煌西北马圈湾汉烽燧遗址掘出麻纸五片,颜色、质地及年代各异。其中有完整的一张黄纸,32cm× 20cm,年代为甘露年(前53~前50)



                                                          马圈湾纸

 

1973年甘肃考古队于额济纳河东岸汉代肩水金关屯戍区发掘出两片麻纸,其一白色,12cm× 19cm,年代为宣帝甘露二年(前52)。另片暗黄色,11.5cm× 9cm,质地较粗糙,公元前6.



金关纸Ⅰ



金关纸Ⅱ

                                   

1986年甘肃天水市郊放马滩秦汉墓群发掘中,5号汉墓出土绘有地图的纸,残存5.6cm~ 2.6cm,置于死者胸部,制于西汉初文、景时期(前179~前141),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书写用纸。出土时为黄色,现褪成黄间浅灰色,纸薄而柔软,表面有污点。


放马滩纸


可见造纸术至迟到汉初“文景之治”时就已起源,但由谁发明仍不得而知。而蔡伦是造纸术的革新者,他倡导研制楮皮纸,完成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推动了造纸术发展。

 

南京史上比黄金还贵的纸

 

澄心堂纸是南唐时期所生产的一种名贵宣纸。

 


乾隆时期仿制的澄心堂纸


南唐之前,一种名叫蜀笺的纸非常有名。蜀笺据说是西蜀当地按蔡伦古法制作的,因为当地水质精纯,所产的纸也好。但李煜嫌蜀笺不能长期保存,就让今天徽州地区、宣州地区两地的纸工按照他的心意,造出了一种细薄光滑又坚韧的澄心堂纸。纸造好后,李煜非常喜欢,还专门把他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开辟出来贮藏它,澄心堂纸名号由此而来。李煜将澄心堂纸视为御纸,专供宫廷使用,而他本人对澄心堂纸的喜爱甚至到了“非澄心堂纸不书”的地步。

 

但是,史料中关于这种皇帝御制纸的记载也非常少,只是在后人的一些诗词歌赋中才有所涉及。因此,澄心堂纸究竟是在哪里制造的,是安徽还是南京,一直说法不一。

 

澄心堂纸究竟有多贵?有专家说,南唐灭亡后,宫中的书画纸张也都被搬到了宋朝宫中,但宋朝皇帝不喜欢用澄心堂纸,又下令研发了别的纸张,澄心堂纸被束之高阁,制作澄心堂纸的技艺也渐渐失传。但是后来,陆续有澄心堂纸从宫中流传出来,被许多文人雅士收藏。北宋文学家刘敞得到了其中的一百张,兴奋地赋诗赞道:“当年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由此可见,当时的澄心堂纸已是非常珍贵,重金难求。

 

后来,刘敞又送了十张纸给欧阳修,欧阳修那么有学问的一代文豪,却做了首诗说,“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意思是说,虽然有澄心堂纸了,但是谁舍得在这上面下笔书写呢?

 

欧阳修又将纸转赠梅尧臣,梅尧臣也是欣喜若狂,作《永叔寄澄心堂二幅》:“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可见澄心堂纸的珍贵。

 

这么珍贵的纸,技艺失传当然可惜,因此后世对澄心堂纸的仿制也一直不停。宋代制墨家潘谷,也是著名造纸家,他就曾仿制过这种纸,世称宋仿澄心堂纸。潘谷仿纸成功后,送了三百张自己仿的纸给梅尧臣,梅尧臣拿这纸与欧阳修送的“正版”作了比较:“而今制作已轻薄,比于古纸诚堪嗤。古纸精光肉理厚,迩岁好事亦难推。”意思是说,仿制的不如原先的光滑厚实。但是这种仿造纸虽不如五代澄心堂纸,但仍受文人所珍视。

 

清廷内府“如意馆”,也仿制过澄心堂纸。乾隆皇帝本身对书画非常爱好,也喜欢收集各种名贵纸张,他对前人所称颂的澄心堂纸非常向往,于是也开始着手复制这种纸张,并且也仿制出来了。

 

即使是这些仿制品,其售价也不菲,清代乾隆御制的仿造品,如今拿出来拍卖,每一张也得拍个3万元人民币。“如果现在还有澄心堂纸存在,那价值更别提有多贵了。”专家们都一致这么说。

 

如果运用现代造纸技术,我们是否能够还原出澄心堂纸呢?

 

中国宣纸协会的吴世新肯定地告诉记者,可以的。因为就在去年,他们已经还原出了清朝乾隆时期的乾隆贡宣纸,在市面上,一刀(100张)乾隆贡宣能够卖到1万多元。对于澄心堂纸,他们不是没有想过要复制,但是在复制之前要先进行相关纸样研究,他们跟一些收藏有澄心堂纸书画品的博物馆联系后,人家都不愿意拿出来给他们分析,所以还原南唐时期澄心堂纸的造纸技术至今都没有得以实现。这是他们非常遗憾的地方。

 

在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的童国林教授也告诉记者,在前两年,他们也曾经仿制出清朝时期的宣纸,是福建地区的宣纸厂家请他们复制的。童教授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其实要复制生产这些古代纸张也不难,只要取到当年的纸张模片,对纸张纤维的构造和成分等因素进行分析,就可以按照这种比例复制出来。只是像澄心堂纸这样的纸张,它的历史价值已经远远大于其工艺价值,如果用现代工艺还原出来,那么它的价值是否会打折扣,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非常在乎的。另外,现今能够保存下来的澄心堂纸基本都是书画作品,这些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澄心堂纸,还有其书画的艺术价值,这些国宝级的文物保存到如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如果要拿出来分析,可能会对作品有损,而且还要取样,就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估计这也是一些馆藏者不愿意轻易拿来复制的原因之一。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珠海书画装裱研究会:字画装裱、书画修复、技艺传承、研讨交流

期待与各位传统守【手】艺人交流合作,共进共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