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人文 ‖ 237】朱克雄——《漫谈“泾渭分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27 16:07:16


               六盘山诗文——六盘人文



漫谈“泾渭分明”

 ‖ 朱克雄





泾河是一级支流,也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即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宁夏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至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经政平、亭口、彬县、泾阳等,于高陵县陈家滩注入渭河。泾河全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泾河干流河谷开阔,一般在1公里以上,平凉至泾川间,谷宽2-3公里,川地平坦完整,有良好的灌溉条件。

渭河,古称渭水,是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水系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号称陕西省东大门的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渭河干流全长818km,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宝鸡峡以上为上游,河长430km,河道狭窄,河谷川峡相间,水流湍急;宝鸡峡至咸阳为中游,河长180km,河道较宽,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阳至入黄口为下游,河长208km,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渭河流域面积13.48万km2,其中甘肃占44.1%、宁夏占5.8%、陕西占50.1%。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泾渭分明”是一个普通的成语,诗词文章中常有引用。但查阅辞典之后,竟越发觉得“清”“浊”难分。《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泾、渭:甘肃、陕西境内的两条河,古人认为渭水清,泾水浊,两水在陕西境内汇合时,清浊分得很清楚。比喻人或事物的好坏就象泾水和渭水的清浊一样,分得清清楚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简洁而明确:“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辞海》对泾渭的解释,以《诗·邶风·谷风》中“泾以渭浊”为基础。引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后常用以比喻人品清浊。”则引《毛传》“泾渭相入而清浊矣。”和《朱传》“泾浊渭清,然泾未属渭时虽浊而未甚见,由二水既合而清浊益分。”

《辞源》对泾渭的清浊作了特别说明:“传‘泾渭相入而清浊矣’。释文‘泾,浊水也;渭,清水也。’按泾清渭浊合于实际,其两水交汇之处,泾因渭入而浊。诗意甚明,而释文有误”。似乎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渭浊。然而“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汉代民歌,明确表述了泾水之浊。而杜甫久居长安,《哀江头》中“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 和《秋雨叹之二》中“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总不会有误吧?显然,虽然有“泾渭分明”之说,但到底是“浊泾清渭”还是“清泾浊渭”,实在是太不分明了。

《辞源》“泾渭”一条中“按泾清渭浊,合于实际”以及《汉语成语大词典》“泾渭分明”这一词条注解中“按,古人误认为泾水浊,渭水清”等说法是违背出处本义的。其实,如果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泾渭的清浊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实际”。

若要准确理解“泾渭”的本义,就要对《诗经·邶风·谷风》作一番分析: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矣。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求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谷风》共有六章,是一首典型的弃妇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没有一丝疾声怒颜之辞,全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该诗的第三章,她对自己的被弃进行了非常理性的分析:“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矣。”

孔颖达《毛诗正义》有“妇人既言君子苦已,又本已见薄之由,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以兴旧室以有新昏美,故见旧室恶。本泾水虽浊,未有彰见,由泾渭水相入而清浊异,言己颜色虽衰,未至丑恶,由新旧并而善恶别。新昏既驳已为恶,君子益憎恶於已。”之说。

马瑞辰:“按《说文》:‘湜,水清见底也。’引诗湜湜其止。《说文》又曰:‘止,下基也。’湜湜即状水止之貌。《毛诗》旧本,盖本作止。凡水流则易浊,止则常清。……诗意盖谓水之流虽浊,而止则清,以喻己之色虽衰,而德则盛。沚当从《说文》作止。”

江苏古籍出版社的《诗经全译》对于这两句诗的翻译就很到位:“比起渭水呀,泾水浊,泾水定下来也清清。”

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诗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将泾浊渭清作比,泾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相比较,如果泾水止而不流,也会是清的。生动形象地说明自己并非不美,在容颜上也不见得比新妇差到哪儿去,只是丈夫迷恋新婚宴尔的美人,再也不愿接近故妇罢了。因此,“泾以渭浊”的本义应该是“泾水因为有了清澈的渭水而显得浑浊”,言下之意是“我(弃妇)因为你(前夫)有了新婚的妻子才显得人老珠黄”,这里运用的是《诗经》中非常典型的“比”的表现手法。

此后,文学作品中“浊泾”与“清渭”之说比比皆是。西晋文士潘岳从洛阳前往长安,作《西征赋》述写沿途见闻,其中说到对泾渭的直接观感:“(长安)北有清渭浊泾。”《梁书·元帝纪》也有“浊泾清渭”的文字。唐代学者韦挺在《泾水赞》一文中写道:“决渠浊流,属渭清津。”可以理解为将泾水的“浊流”和渭水的“清津”对举。诗圣杜甫又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等诗句,在他的诗作中,说到“清渭”的共有将近十处,说到“浊泾”的就有四处。唐人王维、储光羲、皎然、权德舆、柳宗元、欧阳詹、贾岛、李德裕、白居易、李商隐、许浑、韩偓、吴融、贯休等人的诗文中都可见“清渭”字样。譬如,白居易作品中五处说到“清渭”,他的《重到渭上旧居》诗写道:“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他在《泛渭赋》中也曾经写道:“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溯兮,当此百里之清流。”因为白居易住处近临渭水,所谓渭水“清流”之说应当确凿可信。南宋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中也有七处见“清渭”之说,其中有“我昔从戎清渭侧”句,又如《远游二十韵》:“辕门俯清渭,彻底绿可染。旧史所登载,一一尝考验。”从口气之坚定看,似乎当时人所说“清渭”也是确实的。南宋学者朱熹《诗集传》也写道:“泾浊渭清,然泾未属渭之时,虽浊而未尚见,由二水既合,而清浊益分。”

不仅在文人的诗赋之中有“泾浊”“渭清”之说,而且在《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龙君》(《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水老龙的故事即出自此)之类的唐传奇中,泾水龙王以及龙子都是昏聩、邪恶、坏蛋的化身。这些文学形象无疑与“泾水浊”这一本义密切相关。

因此,关于泾水和渭水清浊之辩,古人毫无疑问认为泾水是浑浊的。

那么,后来人们为何会将泾渭的清浊颠倒了呢?

西汉《诗》学大家毛苌解释说:“泾渭相入而清浊异”,他没有明确说“泾渭”究竟何者清何者浊,因此,从语序来看,一般拘泥于字句的人习惯将“泾渭”和“清浊”理解为先后对应。此后,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为《诗经》作笺注,态度明朗地解说:“泾(水)以有渭,故见渭浊。”郑玄如此笺注,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误解了原文,二是他在东汉末年所见所闻确实是“渭浊”。

郑玄“渭浊”说一出,后来就误导了许多学人。以致于不少人将文学思维与科学事实搅混了。南宋王迈则有“由浊渭而入清泾”的说法。可见清浊之判断,在南宋已经出现异议。元代诗人侯克中则有明确题名为《浊渭》的诗作,其中写道:“浊渭清泾未易论,从他燕蝠自朝昏。商君必欲更秦法,宋玉徒劳吊楚魂。”所谓“未易论”强调“浊渭清泾”确凿无疑。

   一种说法是乾隆庚戌年五十五年(1790年),皇帝读了上引苏辙与曹伯启的诗,觉得与“泾以渭浊”不符,忽然心血来潮,责令陕西巡抚查清。另一种说法是清代乾隆皇帝读《诗经》,不满意“泾浊渭清”的解释“大失经义”,他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作为隐居放言之人是可以的,稽古考经的学者则不能这样,?于是特地派陕西巡抚秦承恩进行实地考察。秦承恩奉旨亲自先后循泾水和渭水考察其水文状况,并前往泾水之源和渭水之源调查,又特别注意了两水交汇之处的情形。他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泾水“其流与江汉诸川相似”,而渭水“其色与黄河不甚相远”,“至合流处,则泾水在北,渭水在南,泾清渭浊,一望可辨。合流以后,全河虽俱浑浊。然近北岸数丈许尚见清,过此七八里外,清浊始混而为一。”据调查,泾水四时常清,只是每年十几天的汛期内河身浑浊,而渭水“水挟沙行,四时常浊,从未见有清澈之日”。秦承恩又进行试验,据说泾水一石澄静之后有泥滓三升许,渭水一石则澄滓斗许。于是乾隆帝宣布了“实‘泾清渭浊’”的考察结论。秦承恩的汇报--《秦承恩奏》,作为乾隆帝《泾清渭浊纪实》一文的附录,也收录在《御制文集》三集卷一四之中。这篇可以看作水文史研究和生态史研究重要资料的文书,很可能就是《辞源》“泾清渭浊,合于实际”之类的说法的由来。关于泾水,《崆峒山志》中有:“源出崆峒西南六十里,亦名笄头山。百泉所汇,流而为泾。世称泾浊渭清由来久矣。考之史载,郑国凿泾为渠,引阗淤之水灌泻卤之地。又汉白渠歌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后人据此遂咏之诗歌,形为传诖。即朱子诖诗,亦为前说所误,不知此特就盛夏潦水言之耳。况郑白二渠俱在泾六百里外,众水所归焉得不浊。若论源头,非盛夏其清见底。乾洗哉。胡公诗详后。”关于这次勘察的原因与经过,《崆峒山志》中有平凉知府胡纪谟在《泾源记》中的记叙:“《谷风》:‘泾以渭浊’,自来笺释家咸谓泾浊渭清,承袭不易。我皇上万机余暇,披阅苏辙诗有‘滚滚河渭浊’,洎元人曹伯启诗‘泾清渭浊源何异’之句,以传注未足为据。命西省大臣察视泾渭二源,何清何浊。”庚戌三月平凉知府胡纪谟率人亲到泾水之源,筓头山百泉,俗称老龙潭去踏勘。结果是“水自峡中出,流入大川,晶莹明净,沙石可数。……循流而下,百十五里至白岩河。又二十里,自朱家峡东折三十里,历崆峒山;又三十里,由平凉郡西门外与大河合流。距筓头山九十余里。凡泾源所注之区,无论土壤石山,具见清浅涟漪,毫无泥滓。惟入平凉,河至泾州泾汭合流处,此百四十里中,因南北西三面山水所归,其色与泾源少异然。不过微杂尘沙,须眉难鉴而已,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流耀日者。”最后感慨:“仰见圣天子明烛万里,不待玉步遥临,而真源早供,御览足征。泾水有灵,不甘久匿其面目,俾数千年清浊混淆,一旦蒙污尽洗,亦从来未有之遭逢矣。”胡纪谟又有《探泾源》诗:“鼎峙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不到高陵不受诬。”(现在人们常说的这首诗是“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不到高陵不受污。”)虽然是简短的四言绝句,却表述得甚是明了。泾河的源头老龙潭有着“青泉石上流”的般的清爽,流经千里,清澈见底,直到了陕西高陵县域境内,才受到从此流入的渭河“污染”,形成了“泾渭分明”的景观。据说,乾隆看后大加赞赏。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演绎,说的是胡知府把这件事情调查清楚后,来到京城,找到了他的同年进士纪晓岚。当时纪晓岚正编撰《四库全书》,很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见到纪晓岚后,他把这一件事和盘托出。纪晓岚极为赞赏他的行为,非常感慨地说:“难得你有如此意识,纠正前世经典中的错误,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因后人信奉经典的心理,使一些错误就先入为主,以讹传讹,贻误后世。你能有纠正泾浊渭清谬误的做法,实在令人佩服。这件事我当尽力帮助,不知你有何打算?”胡纪谟就把他带来的勘查奏章递给纪晓岚:“请您把这个奏本转给皇上。”纪晓岚看完奏章后说:“这事有两处不便。一奏本洋洋洒洒近万字,引证过繁,只怕奏本递给圣上,圣上也不会看完。二即便圣上看了,批到户部,让户部实地勘查。到时你不能二次上本,又不能去催户部,这事就卡住了。”胡纪谟忙问:“那该怎么办?”纪晓岚稍稍思索后说:“官道不通走文道。”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胡纪谟马上知道该怎么办了。第二天胡祖谟来见纪晓岚,递上其《探泾源》诗稿,诗云: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储冰壶。,不到高陵不受污。纪晓岚正夸诗写得极妙时,门外传来“圣上驾到”声。纪晓岚对胡纪谟说:“人算不如天算,这件事八成有望,快跟我一起去迎驾。”迎进乾隆皇帝后,乾隆询问了《四库全书》编纂的情况后,发现了胡纪谟,问:“你是何人?”胡纪谟忙跪拜说:“臣是平凉知府胡纪谟。”乾隆问:“你来这里干什么?”不等胡纪谟回答,纪晓岚说:“他有一首诗,请圣上过目。”乾隆看完诗后说:“天下泾水有两条,一条在安徽境内,一条渊自化平,流经平凉,直到陕西高陵与渭河相汇。化平到平凉再到高陵,处处是黄土,这便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之说。然而天下人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偏偏这泾河的河床全由沙石铺就,泾水自然是清的了。你的这首诗,要纠正《诗经》中的错误,对不对?”胡纪谟忙说:“圣上真是英才盖世,洞察天下。”这时纪晓岚已将案头的笔蘸好了墨,顺势递给乾隆,说:“请圣上表个态。”乾隆接过笔,在诗稿上写了四个字--刊谬是正。

如果真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证泾渭“清浊”所谓的“实际”,现在也就只能从历史文化典籍上找依据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对于泾渭清浊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他认为,泾渭清浊的历史变化,与当地植被的保存与毁坏以及水土流失是否严重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在泾水和渭水上游地方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这两条河流含沙量的变化。比如秦汉时期,泾水上游地区接受了大批移民,农田面积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场的破坏,使得水土严重流失。泾水上游的马连河,当时称作“泥水”,可见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族南下,农耕族内迁,大片耕地转变为牧场。据《水经注》记载,“泥水”在当时已经改称“白马水”。可见泾水上游植被有所变化。然而到了唐代以后,相应地区承受了更为沉重的人口压力,森林破坏更为严重,泾水又转而浑浊。渭水流域植被变化对河中泥沙量的影响,也有同样的规律。清代著名学者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中有:“泾涨渭涸 ,则泾清渭浊;泾涸渭涨,则泾浊渭清。”

史念海先生得出的结论,如果是以《诗经》以后的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来判定泾渭的清浊的话,那就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因为文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套板反应”的现象,一旦某个词语或说法形成,人们往往会不加考证地袭用。如果纯粹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泾水和渭水的植被等地理环境的演变,则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总之,从“泾渭分明”这一成语的本源以及文学意义上来看,毫无疑问应该是“泾浊渭清”;而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泾渭的清浊并非一成不变,之所以各种词典上会出现与“泾浊渭清”完全相反的“泾清渭浊”之说,与郑玄的“误导”和乾隆皇帝的“定评”有一定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季节和不同气候条件下两个河的清浊程度也是有变化的。

因为有“泾渭分明”这一成语的缘故,现在每年有不少人前往泾渭河汇流处观看“泾渭分明”景观。但去的季节和天气不同,看到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有分明的,也有不分明的;有泾清渭浊的,也有泾浊渭清的;还有泾渭河水色一样的。

:只见从莱蒙湖流出的罗纳河水在左侧清澈几可见底,而从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流出的阿尔沃河水在右侧却湍急浑浊,两河交汇形成非常明显的界线。



作者简介


【朱克雄】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

“六盘山诗文”投稿须知



1、来稿必须保证原创(没在其他原创平台发布过)如果在其他平台已发过请注明,小编将择其稿件质量确定是否转发。

2、来稿要求思想健康向上,语言精炼,艺术性强,文责自负。

3、来稿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和作品名称,如作者本人不愿意显示真实姓名,请在来稿中予以说明。

4、来稿的同时一定要附上作者本人的生活、艺术照片和个人创造简介,否则不予审核编发。

5、为保来稿安全,来稿一律请发873123376@qq.com邮箱,从2016年5月1日起,本平台不在接受微信、后台等其他方式来稿。

6、因本平台来稿数量较大,而刊发量有限(每期最多编发6条信息),正常情况下,小编收到来稿后,经审核合格者,10—15日内编排发出

7、对于发出后有赞赏的文章,自文章发出24小时后,小编将严格按照本平台赞赏分配规定返还作者稿酬。

8、“六盘山诗文赞赏资金分配规定”:

(1)总额大于10元者:作者占50%,编辑占30%,平台运营占20%。

(2)总额小于10元者:全部用于平台运营。

(3)特殊情况下编排的专刊、小辑,所得赞赏全部用于平台运营。

9、文稿刊发后,如作者不主动添加小编微信联系,10日后视为主动放弃个人应得稿酬,小编不再负责。

10、来稿若无特殊申明,本平台一律视为作者同意以上须知,望平台发稿后再别以各种形式咨询小编。


              六盘山诗文编辑工作室



六盘山诗文


宗旨用文字表达心情,以文学慰藉心灵

板块:六盘前哨  六盘人文  原创天地  

            摄影绘画  雏鹰展翅  当代大学生

            经典赏析  交流学习  小编园地

发布:每周3—5期。

投稿信箱:         873123376@qq.com 


Liupanshan

六盘山诗文

编辑:水比药苦


谢谢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