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新型经营主体挑大梁产业扶贫破难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09 16:24:13

        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是西部贫困山区贫困户产业脱贫路上常见的“症结”。然而,让人们更为焦心的是,在政府的帮扶下,一些贫困户虽然解决了资金等难题,却不知该从事何种项目。发展思路窄、开拓能力弱、缺乏作出正确经营发展决策的能力,导致这类贫困户手里有了钱却仍发展不起来。

        甘肃省会宁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也是甘肃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搭上产业扶贫的快车?带着这一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会宁县在规划布局生产基地的前提下,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开展宣传推介、加强技术培训、扩大信贷支持、促进产销对接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经营主体与生产基地对接、生产基地与贫困农户对接的新路子。

        会宁县重新优化布局产业基地,坚持向贫困村倾斜的原则,整合项目和资金用于产业基地建设,根据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等实际,将马铃薯等8个产业作为扶贫重点产业,让基地、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目前,全县128个贫困村,平均每个贫困村有6家合作社,覆盖和带动了全部8600户贫困户。另外,县里的52家龙头企业、184个家庭农场也分别带动了3210户、400户贫困户。

        “我们合作社已吸收了社员100户,带动社员及周边贫困群众种植马铃薯1.6万多亩。去年,我们一共卖出去了5万吨马铃薯,帮助我们这里的农民人均收入比前一年增加了2474元。”会宁县大沟镇农民、红玉马铃薯合作社理事长王成雄给调查组介绍,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合作社将贫困户组织起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实现供种、服务、回收、销售“四统一”,解决了贫困户分散种植存在的品种杂、商品性差、销路不佳等问题,有效缓解了马铃薯“卖难”现象,打造了脱贫致富的主要增长点。

        “在帮助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稳定发展的问题上,会宁实现了产业发展壮大、新型主体成长、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前进的目标。”调查组发现,会宁县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作用,呈现出“三型”特征:一是规模推动型特征,通过规划引领、基地布局、产业培育、龙头带动的方式,让贫困户不断获得规模效益;二是市场拉动型特征,其新型主体的创办者多是当地能人或返乡创业的市场营销者,他们捕捉商机、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强,如今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和市场的拉动者;三是创新驱动型特征新型主体在产业发展中往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率先使用者和新机制新模式的积极探索者,他们通过创新带动了产业升级、提高了产业效益。

        调查组认为,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只要新型主体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和创新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实现“穷人跟着基地走、基地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循环。

来源: 农民日报

封面图片源自网络)

往期精彩内容

在“中国家庭农场”微信主页面

1.点击子菜单“工作动态”中的“往期精彩”,即可查看往期内容精选。

2. 回复关键词:                                      重庆             即可查看相应地区家庭农场相关政策文件(点击地区名称,即可查看相关扶持文件;在主页面回复地区名称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关系列文件)

 3.回复关键词:惠农  即可查看相关补贴政策文件

4.回复关键词  即可查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政策文件

5. 回复关键词: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维护制作:

                  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010-81706745

电子邮箱:familyfarm@agri.gov.cn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