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先民用火历史的推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9 08:11:06

人类学会用火算得上生命史上的一场革命。从学会用火到摩擦生火及至烧制陶器,那需要多么漫长的时代呀!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钻木取火是在4-5万年前,始于河西走廊的燧人氏部落。环江的远古旧石器文化遗存与3万年红陶残片的出现,证实了庆阳先民在人工磨擦取火技能上极有可能早于燧人氏钻木取火,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发现用火灰烬的毛野人洞外貌图片

20世纪60年代初,环县曲子镇楼房子村一位叫王效武的牧羊人,在当地人所说的“毛野人洞”里躲雨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牛角。事后他拿着这个牛角去县城,想卖掉换些零用钱,无意中被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发现。经有关专家确认,这是一个古代牛角的化石。这一发现,对环江及至庆阳古人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珠江人10万年前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地,遗址下的大沟说明这儿曾经是一条河流,但早已干涸。根据资料显示,当年在发掘遗址时,发现其底部砾石层中软硬不同的砾石与大小不等的化石混在一起,说明当时水量较大。向上沉积物逐渐变细,并出现锈斑、植物茎孔,说明其后水量渐小,水流不畅甚至停滞。推测当时整个陇东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期时,雨量曾一度较充沛,河流发育,湖沼广市,生物兴旺。之后气候变得趋于干冷,湖沼消失,广泛沉积了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不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的生物相继死亡,有的则向南或他处迁移。这大概也是在考古发掘时,在砾石层之上土状堆积物中很少发现动物化石的重要原因之一。

燧人氏钻木取火图

在距今约200-300万年前地质时期的第四纪,由于冰期、寒流频繁光顾,环境的变换加速了动物的变异,甘肃犀牛产生了新的种类。披毛犀即是犀牛进化中的成功者,是现今已绝种的动物。甘肃从陇东到河西,以及甘南等地均有披毛犀化石的分布点。披毛犀是一类特化的犀牛,它不像多数犀牛那样喜温爱湿,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它是在冰期中生活的唯一一种犀牛,身上披着长长的毛。它的牙齿齿冠高,釉质层厚,适于研磨粗糙的草类。头上长有两支犀角,可除去地面的积雪,以便吃其下的枯草。它们的高度有1.5~2米。由此可知,当时的陇东、陇中就处于一种寒冷的黄土草原环境,气候比今天的黄土高原要寒冷。

据专家介绍,从楼房子挖掘出土的丰富文化遗存,可以肯定该遗兰距今至少有5-7万年。  从楼房子故居文化层还发现,环江古人类不仅学会了应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人工摩擦取火的方法。由于火的发明与应用,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他们能够用火来烧烤兽肉、制作熟食,缩短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增强体质。火还可用来取暖、照明、防御野兽、焚林狩猎等。

火的发明与应用,不但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而且改善了陇东古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使他们较早地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使人类沿着发展进化的轨迹向较高层次发展,逐渐走进了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山顶洞人用火生活场景雕塑

燧人氏在祁连山脉的合黎山(今甘肃张掖市北)发明钻木取火,人类不再生食瓜果蚌蛤,腹无疾患,生存方式有别于禽兽,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关于,在学术界亦有不同的界定观点:仅从庆阳出土的3万年前红陶残片的分析,庆阳先民摩擦取火的历史远在7万年之前,。

山西芮城县西侯度180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就有人类用火的灰烬、烧骨;云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址也有大量的碳屑、小块烧骨;周口店猿人洞北京人遗址中厚达几米的石化了的灰烬和燃渣层说明,至少在40万年至50万年前人类就学会了用火。人类从自然界的雷击、山火等获得火种,学会了用火来烧烤猎物、块根,开始熟食;学会用火来御寒取暖、驱暗照明,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这样,火就成为人类随时可利用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也使人类走向陶器时代。

从目前泾渭流域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已明显构成了古猿向直立人、向古人过渡的文化形态。1965年发现的陕西蓝田古猿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被科学家测定,分别有更新世早期115万年与更新世晚期60万年;1978年在陕西大荔县甜水沟发现的人类化石。被测定为距今2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庆阳市蒲河姜家湾12万年前、环江10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及5万年前“泾川少女”头盖骨化石与3万年前环江红陶残片,这些考古数据,对华胥氏即其燧人氏祖先源自青藏高原的论据提出了新的质疑。

来源:《上古庆阳 传说历史与华夏文明》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